進而迫使軍事能力尚顯稚嫩的司馬師率軍前來決戰。

這是目前最有效的策略。

其實四百年前的韓信,和如今的諸葛亮、馬謖,都面臨過同一個問題:越過秦嶺天險將兵力投送到關中平原後,如何站穩腳跟?

最終的結果是,韓信輕鬆地翻越秦嶺天險,不費吹灰之力就蕩平三秦之地,助劉邦奠定了一統天下的第一步;

諸葛亮也翻過了秦嶺天險,但卻沒能站穩腳跟,最終只能草草收兵半途而廢;

馬謖同樣輕鬆越過秦嶺天險,並拿下關中部分地區,正在籌謀奪取更多地區,擴大戰果。

同樣的出兵路線,同樣的都是具備高超軍事素養的主帥,為何韓信那麼輕鬆,馬謖遊刃有餘,而諸葛亮卻那麼艱難?

是諸葛亮能力不行嗎?

自然不是。

諸葛亮雖長於治軍,短於奇謀,但軍事能力在這個時代仍屬拔尖的存在。

原因只有一個,三個人面對的對手強弱不同!

韓信出川的時候,統帥著十五萬漢軍,面對的對手是三個各自為戰的關中王。這三個諸侯王每人約只有五萬兵馬,實力極其弱小,不但沒有一寸關外之地,連隴右地區都不在他們的掌控之中。

韓信率大軍從漢中西部出發,兵分兩路,一路由韓信親率走陳倉道,出陳倉城直逼關中,另一路則由樊噲領軍由祁山道入隴西,再沿著隴道殺入關中平原,兩面夾擊章邯。

雍王章邯原是秦朝大將,投降項羽後被封為王。章邯原有秦軍主力部隊20萬,在鉅鹿之戰後被項羽全部坑殺了,所以他當雍王時其實是個光桿司令,能調動的人馬主要來自於項羽改編後的原秦國關中軍隊,總數不超過五萬。

這部分人馬不但少,戰鬥力也不強,

由此可見,在兵力對比上,韓信至少強於章邯三倍左右,且漢軍是分兵作戰,除一部分在子午谷仰動迷惑章邯外,餘下的就是出陳倉的韓信,以及出祁山的樊噲、灌嬰。這其中任何一支兵馬的數量,都要多於章邯。

雖然韓信分兵兩路,理論上給了章邯各個擊破的機會,但那只是存在於理論上。實際上雍王章邯、塞王和翟王三人的兵力單獨拿出來,都不是漢軍任何一路兵馬的對手。

本來陳倉城被攻破後,章邯還跟韓信周旋了一些時日,但很快樊噲和灌嬰的騎兵趕到關中戰場,瞬間拉大了雙方的兵力差。章邯這邊卻沒能得到塞王和翟王的迅速支援,因而很快被漢軍擊敗,狼狽逃到廢丘佈置防線。

章邯被打殘後,勉強還能防守,卻也沒有了主動出擊的能力,剩下塞王和翟王,此時已經先一步被強大的漢軍各個擊破了。

韓信以強伐弱,迅速佔領關中大部分地區,平定三秦,取得了楚漢爭霸的初期勝利。

場景切換到原時空諸葛亮這邊。

原時空裡,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陳兵五丈原,面對是對手是魏國――一個實力相當於雍王、塞王和翟王三人加起來還多十倍以上國家。

更別說司馬懿的軍事才能要高出三王太多、太多,魏國能夠提供的後援更是源源不斷。

這讓本身兵力就處於劣勢的諸葛亮,根本沒有分兵出擊的機會。

很顯然,若非自知命將不久,諸葛亮斷然不會出兵五丈原,尋求賭博式決戰。

諸葛亮前幾次北伐的戰爭目標一直都很明確,那就是出祁山,試圖奪取隴涼地區。至於吞併關中,就連諸葛亮自己都認為蜀軍沒那麼大的胃口。受制於蜀國兵少民寡,頃盡舉國之力也只湊出十餘萬兵馬北伐,根本複製不了韓信一路佯攻,兩路齊頭並進的戰略。

這一點,從第一次北伐就能看得出來,當時趙雲一路的牽制部隊,僅僅只有兩三千人,很快就被曹真數萬大軍擊敗。甚至,負責守衛街亭阻擊魏國援軍的原主馬謖,戰敗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也兵力捉襟見肘。

試想一下,趙雲這路佯攻的兵馬足夠多,牽制到更多的曹魏關中主力,原主馬謖倘若足夠多的兵力,能夠正面頂住張郃的攻打,他肯定不會選擇紮營山上。諸葛亮便有充裕的時間肅清隴右殘餘的曹魏抵抗勢力,那麼當時北伐的形勢可就大不相同了。

由此可見,諸葛亮的北伐戰略是沒有問題的,只是強大的魏國把蜀漢兵力不足的缺點給無限放大了。

蜀漢羸弱的兵力支撐不起諸葛亮宏大的北伐夢想,於是導致數次北伐功虧一簣。

場景換到馬謖這邊。

由於馬謖的到來及一通精準的操作,迅速縮小了蜀國與魏國的國力差距,令兩國的人口對比從四年前的一比六(110萬人口對690萬人口),拉近到如今的一比二(330萬人口對605萬人口);兵力對比也從四年前約一比四(15萬士兵對55萬士兵)縮小到一比二(28萬士兵對50萬士兵)。

再加上馬謖率軍數次取勝魏軍,消滅了大量魏軍精銳士兵。

局勢一下子就逆轉了。

最關鍵的是,魏國四面皆敵,南邊的所孫權和北邊的柯比能,牽制了魏國一半以上的兵力。魏國無法將全部軍事力量都投入到西線,種種制約之下,蜀漢成為了優勢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