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部將本來想說是因為“錢”和“名”,士兵們才爭先恐後想成為馬謖的部眾,但楊百萬的理由一出,他們忽然覺得無從反駁,齊齊沉默不語。

楊百萬絲毫沒有“話題終結者”的覺悟,見眾人不搭理他,轉而問道:“將軍,我軍下一步攻打何處?”

“等!”馬謖手搭涼棚眺望著蕭關方向,從牙縫裡擠出來一個字。

等?

等誰?

三大部將對望一眼,紛紛搖頭。

時至今日,他們已經完全看不透馬謖了。雖然從始至終,他們都不曾看透過,但至少在街亭那會,馬謖心裡想什麼,他們還是能猜測出一鱗半爪。

在他們理解裡,當初在街亭那會,馬謖因為第一次掌兵,毫無實戰經驗。加上個人威信未立,軍令不暢,將不知兵,兵不知將,所以想苟住,極力避免與魏軍騎兵有任何方式的直接接觸。

在那種情況下,只要蜀魏雙方有所接觸,輸的一方一定是馬謖。

所以,哪怕當時曾出現過對魏軍痛打落水狗機會,馬謖都硬生生忍住。

但是現在,馬謖已經成長到另外一個境界,一個積極尋求與魏軍正面碰撞境界。

在這種境界下,馬謖選擇等,就著實令人費解了。

單就目前的局勢來說,對蜀軍相當有利。無論長安周邊的八萬魏軍、還是統兵大將,都沒有一個能打的。

蜀軍完全可以先拿下除長安以外的關中所有地區,然後再尋求與魏軍主力決戰。

唯一需要擔憂的只有司馬師的一萬騎兵,但為了確保隴右十幾萬魏軍能夠安然無恙地退回關中,司馬師根本不敢輕舉妄動。

也就是說,在司馬懿大軍趕回來之前,司馬師一萬騎兵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蜀軍在關中肥沃的土地上肆虐,一點辦法都沒有...

跟隨馬謖日久,這些最基本的軍事常識,三大部將都無師自通了。

至於楊百萬,目前還處於似懂非懂的狀態。

轉眼,又是五天過去。

又一支總數約一萬的魏軍部隊,在這一日的傍晚悄悄抵達了蕭關,一切都如馬謖事先預想的那樣。

隴右地區與關中地區被南北走向的隴山山脈所阻斷,其間只有隴山道一條坦途(陳倉渭水道極其崎嶇狹窄,輜重無法運送,不利於大部隊行軍。而蕭關,正好位於這條通道的東端出口。

只要蜀軍能控制住蕭關,就等於控制了隴右通往關中的大門,反過來也就相當於控制了關中通往隴右的大門,可以讓滯留於隴右的魏軍無家可歸。蜀軍便可從容地攻略長安周邊,然後以雷霆萬鈞之勢蕩平整個關中。

但這樣做的後果是,司馬懿的大軍回不來了。

一旦司馬懿的大軍回不來,那就免不了要和諸葛亮在隴右拼命了。

這種局面是馬謖不願意看到的,諸葛亮也未必願意看到。

而且,最關鍵的一點是,馬謖擔心諸葛亮打不過司馬懿。

這並非危言聳聽。

兵力方面,目前蜀、魏兩軍在隴右的兵力相當。

將領方面,司馬懿父子三個(假如馬謖搶先佔據蕭關的話,司馬師就會被堵在隴右都是統帥型人才,司馬師和司馬昭雖顯稚嫩,卻各個都能統兵,更別提還有遊楚、夏侯霸這種中堅型主將。

反觀蜀漢,滿打滿算就諸葛亮一個統帥和魏延一個主將,其他人統帥才能堪憂。

在高階統帥層面,蜀軍是處於絕對劣勢的一方。

一旦司馬懿得知迴歸長安無望,必然會破釜沉舟與諸葛亮開戰,屆時,司馬懿只需兵分五路,自己率部分主力咬住諸葛亮主力部隊,讓其他四路兵馬出擊,就可以輕鬆反客為主,化優勢為勝勢。

以司馬懿的軍事能力,是絕對能夠想到這個計策的。

所以,馬謖遲遲不拿下蕭關,就是在等司馬懿抽調隴右兵力回援關中。隴右兵力抽調的越多,到時候諸葛亮面臨的壓力就越小

通常,蛇吞象的時候,首先蛇要足夠大,或著象足夠小,不然就是自尋死路。

蜀漢在隴右的十餘萬軍隊就像一條巨蟒,而隴右的十幾萬魏軍就是那頭大象。馬謖現在做的事就是在削弱大象,以達到蟒蛇能夠一口吞下這頭象,而不會被撐爆肚皮或消化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