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對於蜀漢的這幾年密集的北伐攻勢,曹叡只在最初(第一次北伐時)有過震驚,之後便習以為常,派遣大將軍司馬懿前往隴右坐鎮,總領步騎十五萬兵馬,以抵禦來勢洶洶的諸葛亮。

與此同時,曹叡頒發聖命:再次移駕長安,為司馬懿督運糧草,搖旗吶喊。

一想到隴右地區面臨的危急態勢,曹叡就頭皮發麻。

按理說,即使丟掉了涼州,魏國對蜀國仍處於絕對優勢一方。

但實際上恰恰相反。

單就兵力而言,擁有五六萬精銳騎兵的蜀國,此刻毫無疑問處於優勢一方。

事態到底如何發展到今天這一步的?

自認為是個明君的曹叡想不通。

明明在九年前,也就是劉備夷陵之敗後,蜀國就陷入了絕對低谷,無法再對魏國產生威脅。

怎麼短短九年過去,蜀漢就以更為強大的姿態崛起了?

曹叡無法理解。

………

在曹叡移駕長安的時候,諸葛亮正在武威厲兵秣馬,馬謖正趕赴西縣,準備配合諸葛亮作戰。

而遠在數千裡之外的建業,孫權也在思索著,以當前的局勢,他應該扮演一個什麼角色?

旁觀者?挺盟者?背盟者?

似乎都不太妥當。

當然,覺得不妥並不是因為名聲,而是無處下手。

孫權知道自己的名聲在蜀、魏兩國早就爛透了,他也不在乎名聲有多壞。

在他眼裡,從來都只有利益。

只要有利可圖,親兒子他也照殺不誤!雖然他現在還沒有殺自己的兒子,但他心裡已經有了這個狠勁。

名聲?

能當飯吃嗎?能攻城掠地嗎?

所以要那玩意幹嘛?

在這個人人都把儒家思相當治世經典,以信義行著於四海的時代,反覆無常和見縫插針才是混世寶典。

每每夜深人靜時,孫權甚至忍不住會感慨:“最初,民風淳樸,不厚不黑。你不能制我,我亦不能制你,後來,孤橫空出世,又厚又黑,耍完曹操耍劉備,懟完關羽懟曹丕、無人是孤一合之敵,哇哈哈哈……”

在孫權看來,自己對於蜀漢的兩次攻擊,充滿了正義性和合法性。

關於荊州的歸屬,他是這樣認為的。

第一階段:荊州大亂。

這個階段,南陽郡和南陽郡靠北的兩個郡,被曹操從張繡和劉琮手中奪走;江夏歸了劉琦;其他四郡零陵、桂陽、武陵、長沙自立。

第二階段:赤壁戰後。

這個階段,曹操在荊州北方的勢力收縮,在孫權的允許下,劉備以劉琦的名義乘機收了零陵、桂陽、武陵、長沙四郡,加上劉琦原本佔有的半個江夏郡,地盤來到四個半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