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獲知孫權黑化之後,馬謖不敢怠慢,第二天天一亮,就來找諸葛亮商議對策

諸葛亮本打算剋日就發動秋季攻勢,也就是第七次北伐,從涼州起兵奪取隴右,蠶食魏地,聞言騰地一下站了起來,神色凝重,快速揮動手中的鵝毛扇。

房間裡頓時狂風大作。

諸葛亮並沒有懷疑這個訊息的真實性,他甚至還知道,馬謖曾派黃襲和李盛前往江東搞破壞,扯東吳的後腿,只不過最後失敗了,

老實說,諸葛亮不是很贊成這種(背刺盟友做法,他秉持的是“滅魏之後再動吳國”的策略。

但考慮到孫權曾前後兩次背刺蜀漢,諸葛亮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任由馬謖去操作。這並非諸葛亮不講信義背盟,實在是孫權那兩次背刺,給蜀漢造成了沉重的,難以磨滅的打擊。

第一次背刺發生於建安二十年年(215年,當時蜀漢剛經歷了三年苦戰拿下益州,孫權就對荊南東部三郡展開了偷襲。

其時劉備考慮到漢中尚在曹操掌控之中,蜀漢北方門戶洞開,於是忍氣吞聲割讓了荊南東部的三個郡給孫權(當時東三郡已被孫權強行佔領,蜀吳雙方以湘水為界,東面的三個郡歸東吳,西面三個郡歸蜀漢。

第二次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當時蜀漢經歷了一年零七個月的苦戰,擊退曹操,奪得漢中。

然後孫權就把荊州西面僅剩的三個郡也給偷了。

如今,蜀漢經過三年潛心經營,六次北伐,好不容易打下涼州,孫權又要蠢蠢欲動了。東吳如此做派,怎叫人不怒火中燒?!

以諸葛亮的良好涵養,都忍不住要罵娘了。

他甚至能夠想象的到,此時此刻,孫權必然正躲在某個陰暗角落,一邊嘿嘿嘿冷笑著磨刀一邊等候蜀吳開戰,再伺機而動,看情況決定攻魏還是伐蜀。

總之,哪個國家好下手,孫權就一定會去偷襲哪個國家。

當然,如果蜀漢按兵不動,不主動與魏國交戰,不給東吳任何可趁之機,孫權自不可能強行發兵來攻蜀漢。

但選擇這樣的戰略,蜀漢就錯失了唾手可得隴右的大好戰機。

思緒翻動間,諸葛亮想起了建興六年的第一次北伐。

當時蜀漢的機會也很不錯,趁魏吳兩國剛在石亭發生大戰的當口,以趙雲、鄧芝為佯攻部隊,在斜谷吸引住曹真軍團,而諸葛亮則親率主力從祁山一線向魏國軍事力量薄弱的隴西地帶展開突襲,以此達到聲東擊西、出其不意的效果,力求在魏國作出反應前佔領整個隴西地區。截斷魏國與涼州的聯絡,而後蠶而食之。

但天不遂人願。

那場戰爭包括後來的街亭之戰,雖然蜀漢都勝利了,但並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現在,又一個天賜良機擺在面前

相比上一次,這次的蜀漢的把握更大

尤其在隴右地區,蜀漢不但在區域性對曹魏形成了三面合圍之勢,就連兵力也處於絕對優勢

攻打隴右已成“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的態勢。

可一旦打下隴右五郡,也就意味著東吳這個盟友很有可能變成敵人。

兩難。

沉吟半晌,忽見馬謖神態從容,似乎胸有成竹,諸葛亮心下一動,問道:“幼常似有良策

馬謖點點頭。

他的確有良策

無論對付吳國還是魏國,他都有辦法讓對方焦頭爛額,自顧不暇

但如果要同時對付兩個國家,那他還真沒什麼好辦法

馬謖正色說道:“丞相,猶豫就會敗北,謖以為,隴右可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