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點點頭:“我若得隴右,三國鼎足之勢仍存,蜀吳聯盟將散啊。’

馬謖接過話頭:“丞相勿憂!我蜀漢位於江漢上游形勝之地,江東鼠輩縱是來攻,斷難奏效。且江東境內百越紛亂不休,此起彼伏。倘若在我攻下隴右之時,恰好有一支百越部眾於吳地異軍突起,連戰連克,東吳必將陷入內亂

諸葛亮聞言眼神一亮:“說下去!’

馬謖繼續說道:“我自幼熟讀兵書戰策,時常鑽研古今戰例,今偶得一“游擊戰法’,頗覺精妙,今說與丞相,一評優劣。’

這邊馬謖剛一開口,那邊諸葛亮就大概知道他想要說些什麼

不過並沒有選擇打斷,而是肅容頜首,注目靜聽。

諸葛亮同樣自幼熟讀兵書,頗知戰策,對古往今來每一場戰爭都耳熟能詳,甚至包括游擊戰。

要說這游擊戰,也不是什麼新穎戰法。

“遊擊”一詞最早見於漢初,漢高祖設定遊擊將軍,把遊擊部隊稱為“遊兵”“遊騎”“遊軍”。《史記,彭越列傳》記載:“漢王三年,彭越常往來為漢遊兵,擊楚,絕其後糧於梁地。

《握奇經.八陣總述》中游軍一節記述:“遊軍之行,乍動乍靜,避實擊虛,視羸撓盛,結陣趨地,斷繞四徑。後賢審之,勢無常定。

春秋末期(公元前512年,吳王闔閭準備攻打楚國,採納伍子胥提出的先疲楚後決戰的建議,先派部分兵力到楚國許多地方以游擊戰襲擾楚軍六年之久,致使楚軍疲憊不堪,而後派主力入楚決戰,大敗楚軍。

這便是游擊戰法的最早案例。

而楚國所在的地區,正是今日荊襄之地。

如果蜀漢想要伐吳,昔日吳王疲楚之計,今日依然可以借鑑。

這也是諸葛亮一直堅持先伐魏國的主要原因,

不單單是吳國不足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也是權衡再三後的結果。

這個年代,還是要講究一下師出有名的。

背盟這種事,也就孫權那廝經常幹。

諸葛亮是不屑於為之的。

馬謖組織了一下言語,鄭重其事將後世的進化版游擊戰給搬了出來:“丞相,我所思之遊擊戰法,與前人略有不同。遊是走,擊是打,遊而不擊是逃跑主義,擊而不遊是拼命主義,兩者皆不可取。”

“游擊戰法的精髓是:‘選擇合理的戰機,選擇作戰地點、快速部署兵力、合理分配兵力、戰鬥結束迅速撤退’這五項要素做為基本原則的作戰方式,方為真正的游擊戰

“總結為十六個字就是: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

馬謖的話還沒說完,諸葛亮就倒吸了一口涼氣,瞬間悟通了這種戰法的威力。

這不就是草原胡人擅長的“蒼蠅戰法”嘛。

他一邊喃喃自語,回味著其中精妙,一邊提筆記了下來。

這時,門忽然被推開,兩個身著長袖寬袍、頭戴綸巾的中年文士,一前一後走了進來。是楊儀和蔣琬。

楊儀看了眼馬謖,又看了眼伏在案臺上的諸葛亮,走到跟前拱手稟道:“丞相,糧草器械俱已齊備了。”

諸葛亮回過神來,擱下毛筆。

“威公,公琰,你們來了

“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楊儀看了眼錦絹上的字跡,饒有”興趣唸了一遍,恭維道:“丞相,好字!筆力愈發渾厚了

你個草包....馬謖差點笑出聲來,連忙扭過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