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此次西征之前,馬謖特意交待司馬懿,蕩平西域的時候,重點照顧一下烏孫和大宛這兩個國家,都護府可以晚一點再成立,這兩個刺頭必須要第一時間給予狠狠的懲戒。

不服大漢朝廷的刺頭,再遠也要誅!

這提議正中司馬懿下懷,此來西域,他被馬謖整得欲仙欲死,微薄的糧草就像懸在頭頂上的達摩利斯之劍一般,時刻威脅著他和三萬將士的生命安全。

一路上,司馬懿如履薄冰,唯恐一個操作不當,就活活餓死在半路上。

這剛一到西域,一肚子邪火正無處發洩,兩個刺頭就公然跳出來打臉。

司馬懿這暴脾氣當場就炸了!

在中原他忍也就算了,無論諸葛亮還是馬謖或是陸遜,都是神仙對手,犯錯就死;這到了西域再忍,那他就真成忍者神龜了。

遇見這種刺頭,沒什麼好說的,一個字,戰!

三萬大軍歇息了三日,便雄赳赳氣昂昂開赴烏孫國。按理說,這種沒有一絲技術含量的打法,不是司馬懿的風格,但他這次確實是氣憤至極,懶得用什麼兵法戰陣。

他就是要用這種霸無敵姿態平趟過去,打殘打服烏孫和大宛兩國,把他們的國王和貴族全部摁在沙地裡給鯊了,讓那些處於觀望的小國們掂量掂量,得罪季漢帝國的下場!

如果有必要的話,司馬懿甚至還想來一次屠城。

這個念頭(屠城)隨著大軍距離烏孫國越來越近,也隨之越來越強烈,幾乎要破體而出。

在司馬懿攻略西域三十六國的同時,姜維和鄧艾正在西羌高原上爭得不可開交。

兩人率三萬兵馬進入西羌高原已經兩個多月了,至今仍在秦州四羌邊緣徘徊,不但寸功未立,連軍糧供應也成了難題。

戰局和他們的預想出現了嚴重偏差。

一開始,他們參考的是馬謖平定秦州四羌的戰例,認為西羌百族不堪一擊,大兵所到之處,必然是望風歸順。

但沒想到,剛一上來高原就歇菜了,三萬士兵連呼吸都成了問題,更別說拿著武器與人追逐戰鬥,這簡直是異想天開。

此地海拔之高,空氣之稀薄,晝夜溫差之大,全部都是他們不曾經歷過的狀況。

姜維還好,畢竟土生土長的隴西人氏,自小生活在平均海拔八百多米的隴右地區,猛一下上到平均海拔兩三千米的高原上,沒多久就適應了過來。

鄧艾及三萬士兵就完全不行了,他們每天像喝醉了酒的大蝦,臉色通紅,呼吸困難,稍微動一下就喘得厲害,還頭暈目眩。

沒轍,姜維只好把大軍從高原上撤了下來,到秦州四羌的地盤做適應性訓練。

這一適應,就是兩個月過去。

雖然羌王阿秀每隔十日便差人送來糧草,糧草官也沒說什麼題外話,但押糧羌兵們看弱夫的眼神,讓他無法接受。

於是姜維就提議兵分兩路,由他率領一部分身體素質好,已經適應了高原反應計程車兵先行一步,去掃蕩西羌百族;由鄧艾統領餘部,繼續在此地訓練適應。

這個提議一出,鄧艾當即不幹了。你姜維是上司不假,可你也得講點道理吧,大家都是吃軍功這碗飯的,你把精銳士卒都領走,讓我一個副將杵在這裡遭人白眼?

這合理嗎?

不行,我鄧艾怎能甘於人後!我要領著精兵出發,要等你自己領著這些廢物們在這裡等!

二人爭執不下,越吵越兇。

姜維旋即大怒,讓士兵把鄧艾捆起來,以不敬上官的罪名,責罰四十大鞭,當場鞭打二十鞭。還有二十鞭子暫且記賬。

然後姜維將適應了高原反應的五千精兵一分為二,二人各統一半人馬,殺入西羌,以三個月為期。三個月後,若鄧艾繳獲戰利品多,剩下二十鞭子大刑就免了;若鄧艾繳獲沒有他多,那剩下二十鞭子就翻倍!

被打得渾身鞭痕的鄧艾滿口應允。

臨出發之際,兩人冷臉相對,相互冷哼一聲,迎著初冬的凜冽寒風,埋頭衝上西羌高原。

……

東線,陸遜的前軍已經抵達了三韓外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