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3 兵進三路,捉拿幕後黑手(第1/2頁)
章節報錯
替身的死亡讓馬謖很憤怒。
沒想到,自己僅僅只是丟擲一根魚竿,試探一下池子裡是否有圖謀不軌的大魚,連魚餌都還沒掛,魚竿就被咬斷了。
看來,有必要讓這些無法無天的本地人嚐嚐本大將軍的怒火了。
馬謖在紙上寫下楊儀、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以及在朝為官的吳地大族子弟,顧雍、張昭、朱然、闞澤、步騭等人名字。
這些,都是和他有過節的人。與楊儀是宿願,司馬懿父子三人純屬先入為主的直覺,江東官員則是在當地清除世家時結下的樑子。
想了想,馬謖又在這份名單上加上費禕的名字。
然後一個個開始分析起來。
司馬懿目前正在西域,看似撇清了嫌疑,實則不然。因為司馬懿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都在長安,且都有官職在身,具備操作空間……重點懷疑物件!
楊儀與我有怨,且與王平相識……重點懷疑物件!
江東官員們的家族都被我一掃而空,幾輩子積攢財富全部被納入了國庫,肯定恨死我了……重點懷疑物件!
費禕能力出眾人又低調,與王平也認識;另一方面,他對於我似乎有著不淺的敵意……重點懷疑物件!
……
一算之下,馬謖發現有動機來刺殺自己的人居然有十個之多,頓時暗自心驚。
外面那則“天命之子”的傳言也他聽到了,很是不以為意。這種傳言,倘若遇到一個強勢的皇帝,估計會有不小殺傷力,劉禪的話,還是算了。
登基十三年來,劉禪將自己的位子擺的很正,不該管的不管,該管的也不管。再加上此時天下人心歸漢,天命之子這種說法只有冠在一個姓劉的人身上,才會對劉禪產生威脅。加在他這個從不拉幫結夥的大將軍頭上,想想也不可能。
篡位如果那麼好篡,董卓也不會死那麼慘;曹操也不會至死都不曾稱帝,還將三個女兒都嫁給劉協了。
篡位如果那麼好篡,原時空裡司馬家也不會花三代四人之功,花費十六年,才奪了曹魏江山。
所以,當務之急還是揪出幕後兇手才是關鍵。
在馬謖遭遇刺殺危機的時候,三支遠征軍並沒有停下掃蕩周邊的腳步。
建興十三年九月,沉寂已久的西域諸國忽然爆發了一場戰事。由漢車騎將軍司馬懿率領的三萬漢軍千里深入該地區,以雷霆萬鈞之勢攻佔了車師國,俘虜車師國國王,然後昭告西域各國,重建西域都護府,從者生,逆者亡。
這一次的軍事行動出奇的順利,更令季漢朝廷喜出望外的是,這位被俘的車師國國王表現出了極大的投誠之意,主動對季漢表示恭順。
一直以“紹繼漢室正統”自居的季漢朝廷,對於第一個投誠的西域小國君主自然給予了最大程度的寬容。之前,吳國君主孫權就得到了“隆重”的待遇,因此車師國國王也得到了殊遇――只要遣子入長安為質,並每年進貢一定量的西域特產和金銀珠寶,從此季漢就罩著車師國了。
訊息傳開,西域另外四個大國,鄯善、大宛、烏孫、龜茲,都坐不住了。其中尤其以烏孫和大宛最為震驚。
說到烏孫和大宛,就不得不提西域都護府。
西域一帶最早於前五世紀左右形成國家,並開始獨立發展。至東漢末年時,西域各國相互之間不斷兼併,形成了鄯善、車師、龜茲、大宛、烏孫等幾個大國並立的局面。
西域都護府最早自漢宣帝時始置,都護為西域最高軍政長官。西域都護由皇帝親自任命,三年一替。
西域都護府下設戍已校尉、戍部候等行政軍事機構,對各國上層人物封以王、侯、將、相、大夫、都尉等官職,他們均受西域都護府的管轄。
王莽時期,西域分割為55個小國,其中北道諸國,復受制於匈奴。東漢時期,西域諸國紛紛要求東漢王朝恢復“都護”管轄。南道上的莎車組織力量抗拒匈奴,保護著居留在西域的“故都護吏士妻子千餘口”。不久,東漢朝廷立莎車王為漢“西域大都尉”,五十餘國都屬於莎車統領。爾後莎車、鄯善、車師、焉耆等國又派人到洛陽“請立都護”,東漢光武帝劉秀因“天下初定”,“匈奴未服”而沒有允諾。
東漢明帝時,朝廷開始發動對匈奴的戰爭,又遣班超出使西域,西域遂平。後以西域長史行都護職,翌年設都護。至此。與中原斷絕了五十年的西域復通,遠至條支諸國,都來與東漢建立關係。班超還派甘英出使大秦(羅馬帝國),行抵條支,為風浪所阻,“臨西海而還”,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班超在任十一年,因老病離開西域。繼任都護的不甚稱職,引起“西域背叛”。
延光二年(123年),敦煌太守張璫、尚書陳忠建議重開西域,以“震怖匈奴”。朝廷接納了他們的意見,派班超之子班勇為“西域長史”,屯駐“柳中”(高昌壁東南)。龜茲、疏勒、于闐、莎車諸國隨即來歸附,東漢與西域中斷了的統轄關係得以恢復,從此,西域一直是東漢的一部分,但烏孫和蔥嶺以西的大宛便不再歸屬於漢了。
直到東漢末年軍閥混戰,西域都護府遂廢。
因此,當聽到漢軍時隔四十五年再次踏入西域地界,最緊張的的就屬烏孫和大宛兩國。
兩國在接到司馬懿通告的第一時間,就把派去的使者給斬殺了,以此表明決不歸順的態度。
要麼來戰,要麼滾蛋!
兩國自恃地大民多兵勇,向來不把東漢朝廷放在眼裡,自延光二年(123年)起,就獨立於大漢體系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