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本已親自提兵前往荊州防禦陸遜,結果走到半路,聽聞馬謖總督八路大軍,在蜀地督造戰船,準備剋日攻吳,頓時大驚失色,連忙縮回了江東。

其實在之前蜀滅魏時,孫權見北邊草原五胡都佔據了兩個州,也蠢蠢欲動想要率軍北上,分一杯羹。

但陸遜不同意他這麼做。

陸遜一直卯著勁率軍攻打武陵,打完武陵又開始打桂陽和長沙。

這可把孫權給氣壞了。

孫權想不明白,為何這個陸遜鐵了心要幫蜀漢打他,鐵了心要和東吳作對。

如果僅僅是因為當初他懷疑陸遜,派人監視了陸遜之事,那大可不必啊。

皇帝監視臣子有錯嗎?

但無論怎樣,在蜀漢八路大軍齊出之前,陸遜已經率先出招了。無論孫權來不來迎戰,陸遜鬥卯著勁在攻打長沙桂陽二郡。

……

蜀滅魏後,三國鼎立十數年的局面瞬間崩塌。蜀漢據有原魏、蜀之地,已控制著全國大部分州郡府縣;東吳沿江為國,僅剩揚州和荊州部分地區,雙方接壤數千裡,且南方還有陸遜這個大敵,東吳已呈四面皆敵之勢。

其實從去年開始,蜀漢丞相諸葛亮就在籌劃剿滅東吳,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一面積極掌控魏地,改善內政,積存糧食器械;一面優選將帥,造樓船,練水軍。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在益州編練水軍。

吞魏之後,蜀漢如今已擁有六十萬大軍,但缺少水軍,面對波濤洶湧的長江天險,雖武騎千群,卻無用武之地。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諸葛亮命永安太守陳到在上游建造戰船,練水軍數萬人,使蜀軍的短板迅速得以加強,實力大漲。

反觀東吳,地跨大江南北,自孫策平江東後,戰亂較少,有相當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即使最近兩年與陸遜連番惡戰,軍隊總人數仍維持在十五萬左右,尤以水軍為強,有舟船五千餘艘,可以輕易封鎖千里江面。

然而時移世易,倘若東吳沒有經歷陸遜反叛,沒有丟掉半個荊州,或許還可以自恃水軍強大,憑藉長江天險,抵擋一二。

但很顯然,這種有利形勢自從陸遜反叛後就蕩然無存,目前的局面對東吳非常不利。東吳光是應付一個陸遜都非常吃力,何況又多出蜀漢八路大軍。

更嚴重的是,諸葛亮在提出“先定曹魏,三年滅吳”戰略方針後。為實現先帝劉備統一天下的遺願,即著手籌劃滅吳。首先在政治上採取一系列分化瓦解政策,如優待重用魏國降將,以動搖吳國軍心民心。

同時,諸葛亮有針對性的調整各地軍隊部署,以平東郝昭都督荊州諸軍事,鎮襄陽;安東將軍魏延都督豫州軍事;徵東將軍姜維都督合肥軍事;鎮東將軍秦朗都督徐州諸軍事,鎮下邳。復任馬謖為大將軍,益州刺史,都督益、雲二州諸軍事。為實現“水陸並進”滅吳,指明瞭路線。

至建興十三年十月,蜀伐吳的準備基本完成。

益州永安,白帝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