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 王平,沒想到偷個葡萄罪這麼大(第1/3頁)
章節報錯
兵到斜谷隘口時,馬謖憤怒的發現,原本駐守在此地的王平和一萬兵馬,已經在一天前先一步撤回漢中了,只留下五百個老弱病殘計程車卒在隘口接應四萬大軍。
沒錯,馬謖麾下如今只剩四萬人馬了。
五丈原一戰,為了引誘魏軍深入,居高臨下殲之,馬謖在前四道防線總共安排了八千士兵,這些士兵在魏軍衝上第五道防線的時候,就幾乎已經傷亡殆盡。
正是因為下了如此大的血本,才把敵軍大部隊引到第五道防線前,並最終殲滅三萬魏兵打出了接近一比四的輝煌戰損。
無論再精妙的戰術計謀,戰爭,總歸是需要成本的。那八千士兵,就是馬謖在此戰中所下的本錢。
當然,陣亡了八千士兵並不是馬謖憤怒的原因。他憤怒的是,又被王平背刺了。
馬謖之所以敢大搖大擺駐軍五丈原,不怕被司馬懿大軍圍困,就是因為斜谷隘口在蜀軍掌控之中,後路暢通、糧道無憂,戰局一旦不理想的時候,他還可以從斜谷隘口從容撤退。
但是,王平這提前一天撤軍,給他狠狠地上了一課。
王平此舉所呈現出來的意思只有一個一一你馬謖一個人就可以打敗司馬懿,你天下無敵,你戰功赫赫....你很紅,但我也不蹭,我先撤了。
很顯然,這樣的軍事舉動是非常危險的。
倘若司馬懿的訊息夠精通,搶先一步派大軍拿下斜谷隘口,把四萬蜀軍堵在關中
那後果不堪設想。
根據留守在此的裨將彙報:王平在接到諸葛亮撤軍命令的第一時間,就開始收拾家當分批次後撤。
王平絲毫沒有身為大軍後盾的覺悟,他本可以等大軍到了再撤軍,但他偏偏選擇了提前一天走一當然,他還是在隘口留下了五百老兵的。
可以預見,如果馬謖回去找王平算賬,王平一定會拿出一大堆理由來搪塞他。
譬如“依丞相軍令而撤軍”;再譬如“留了五百士兵接應後軍”;甚至王平還可以冷嘲熱諷的說:“你馬謖那麼能打,區區司馬懿算個球,他敢率十幾萬大軍來堵你,你就用四萬兵馬把他十幾萬大軍給全殲了,你馬謖有這個能力。”
可以說,王平從戰事一結束就表現出強烈的嫉妒心和不配合傾向,拒絕給予馬謖任何形式的助力。在得到撤軍命令後,他並沒有按照軍事常識等大軍到隘口再撤退,反而是故意提前一天就走,舉措極其失當。
王平做法,惹得營中大部分將領憤慨不已,紛紛怒罵譴責。在他們印象裡,這確實是王平的行事風格:狹隘善妒、固執己見,除了諸葛亮的命令,誰的命令在他那裡都不好使。
哪怕是主將的命令,到了他這個副將那裡,也一樣不好使。
按照蜀軍軍制,副將職務低主將半級,且有獨立統兵權,嚴格來說,副將不需要對主將言聽計從。
但規定是規定,通常情況下,副將一般都不會和主將對著幹,都會遵從主將的大多數命令和排程。
在斜谷隘口駐紮了一天,馬謖還是咽不下這口氣,旋即掏出筆墨布硯,寫信給諸葛亮,把王平告了一狀。
諸葛亮對於這個告狀將信將疑,他對馬謖和王平都非常瞭解,不認為馬謖會做出汙衊同僚的事情,更不認為王平會做出這種明顯違反軍事常識、置大軍於不顧的事情。
但是,馬謖在信上言之鑿鑿的說:王平從街亭之戰到現在的所作所為,讓他痛心疾首,深覺心力交瘁,倘若漢軍之中盡是這等低素質將領,那北伐之事斷難成功,匡扶漢室也將無從談起。
書信最末,馬謖又語氣悲涼的說:自隨丞相以來,戎馬半生,征戰數載,幾過家門而不入今幼子已經三歲,卻不知父為何人,請求休官回家暫歇一段時間。
看罷信件,諸葛亮大驚,留趙雲等將鎮守隴右,匆匆趕回漢中來見馬謖,想弄清楚整件事的來龍去脈。
王平為何要撂挑子不幹?
如果只是因為楊儀遲延撤軍之事,那大可不必啊。
因此,在回漢中的途中,司馬懿遲延發布了命令:暫停楊儀所有職務,限制行動範圍,等候他親自處理。
然而當司馬懿到達漢中之後,一則流言忽然不脛而走。讓司馬懿對如何處理楊儀瀆職這件事堅定萬分。
流言有好幾個版本,其中一個版本是:丞相任人唯親,凡是降將在蜀軍都得低人一等。王平是丞相多年的親信,而楊儀是魏國降將,此次撤軍又惹得漕紹不快。因此,即使楊儀無罪,丞相也肯定會將楊儀治罪,輕則降職,重則貶為樹人,或軍法從事
還有一個版本波及範圍更廣:諸葛丞相只信任季漢老臣和荊州同鄉,如趙雲、馬謖、蔣琬、費禕、姜維、王平等這些都是丞相的自己人,其他如東洲派的代表李嚴(已被罷免為平民、本地派代表吳懿(位高權虛、降將魏延(明升暗降、降將楊儀(有真本事卻不得重用等等等等
這些流言愈演愈烈,在私底下傳播甚廣,即使他們不敢當著司馬懿的面說,但暗地裡的議論仍然讓司馬懿憂心忡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