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 司馬懿:年輕人不講武德(第1/3頁)
章節報錯
“傳我將令,令司馬師率三萬人馬從東面魚尾臺發起佯攻;司馬昭至陣前督戰,繼續進攻,直到登上五丈原,攻破蜀軍大營!”
位於戰場之外的司馬懿連聲發號,命令魏軍保持連綿不斷的高壓攻擊態勢,甚至把兩個兒子都給派了出去。
司馬懿很清楚,即使押上一切,戰局也並非如他想象中那麼容易。這支蜀軍除了作風頑強,還有連弩和未知的底牌。
前次在長安城外,三萬蜀軍輕鬆全殲四萬五魏軍的一幕,他不會忘記。
倘若蜀軍在將敗未敗之時,忽然祭出一些魏國沒見過的武器或手段,那麼魏軍此戰絕對討不了好。到那時,即使優勢一方與劣勢一方的位置不會互換,雙方的戰力對比也必將大大拉近。
但顧慮再多,司馬懿也不得不破釜沉舟打這一仗。
不單單是氣氛烘托到了這裡,不打不行。
他必須要摸清楚馬謖的所有底牌。
如此,才能通盤考慮接下來的計劃,這個計劃包含了國家、家族、還有子孫後代。
……
五丈原上,魏、蜀兩軍正在激烈絞殺。
魏軍正在破釜沉舟式的進攻,蜀軍則在捨生忘死般的防守。
這是馬謖之前一直不曾嘗試過的戰爭方式,也是司馬懿之前一直極力避免的戰爭方式。
現在,兩個人不約而同選擇了這個“一將成名萬骨枯”的決戰方式。
隨著戰鬥的進行,司馬懿不得不承認,他低估了蜀軍在正面戰場上的戰鬥力。準確來說,是低估了馬謖麾下士兵在正面戰場上的戰鬥力。
倘若今天駐守五丈原的主將是諸葛亮,司馬懿斷然不會發起全面攻擊,他不想讓自己計程車兵全部死在八陣圖之下。
沒錯,若是諸葛亮統兵,其斷然不會採取馬謖這種“愚蠢”的打法,把最大的利器之一――諸葛連弩,在初次交手中就打光。諸葛亮一定會採取兵與陣法結合、連弩與兵器結合、長短並用,最大程度發揮軍陣威力的方式來對敵。
這樣的打法,可以讓蜀軍在即使面臨三倍以上敵人的時候,也能立於不敗之地。
當然,也不可能取勝。
諸葛亮又不是神,逆不了天。
然而馬謖並沒有這麼做,或許是他根本不會用八陣圖的關係,或許是出於其他什麼原因,很輕易的就把連弩鐵箭打得七七八八。
多年統兵的經驗告訴司馬懿,馬謖這樣的打法是難以持久的。
司馬懿很想知道,馬謖的依仗到底是什麼?
他為什麼可以連戰連勝?
這不合理!
雙方的兵種相同,都是步兵,戰鬥力應該也相差不大。
可魏軍足足有十五萬,是蜀軍兵力的三倍。即使除去部分駐守在蕭關、陳倉的兵馬,魏軍仍然有十四萬之多。
十四萬對五萬,怎麼可能輸呢?
很快,一個時辰過去。
魏軍士兵付出了極大的傷亡,五丈原西面的緩坡上幾乎躺滿了屍體。
然而司馬懿卻驚奇的發現,魏軍仍然沒有攻破第五道防線,也就是蜀軍最後一道防線。
即使魏軍輪換一批精力充沛士兵繼續進攻,甚至已經激發部隊的戰鬥極限……仍然距離攻破第五道防線很遙遠。
這時,一名士兵匆匆跑來,拱手稟道:“大將軍,第五道防線前有一個寬三丈、深五丈的長條形甕坑,從北至南貫穿整個坡頂,上面覆以稻草掩之,我軍不查……一上去坡頂,就紛紛掉入甕坑,眼下傷亡慘重,不得透過…”
“甕坑?”
司馬懿一向沉著冷靜的臉上終於有了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