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童年心事
章節報錯
鐘山7歲那年,揹著媽媽縫製的藍布書包上學了。離鐘山家百十米的衚衕口就有一所小學校,別人家的孩子都是大的帶著小的,兩個三個一起去上學。鐘山卻每次都要媽媽去送,還要緊緊拉著他的手不肯鬆開。
後來鐘山就有些煩了,噘著小嘴說:“媽,你明天不要送我去上學了,同學們都笑話我,說我沒長大,還問我是不是晚上還要喊媽媽吃奶。”
李春花的心微微一顫,嘆口氣說:“好吧,明天媽不送你了,小山子自己上學。不過,一定要注意路上的車輛,過馬路不許亂跑。”
嘴上這麼說,兒子前腳出門,媽媽後腳就在身後尾隨,一直看到小傢伙安全地走進學校大門裡,才放心地離開。
送過幾次,見兒子完全可以獨立上學了,自己又結交了幾個小夥伴,有時候他們也會在大門外喊鐘山一起去上學,李春花這才徹底放下心來。
有了小夥伴的鐘山是快樂的,快樂的鐘山不願意安靜地呆在家裡,更喜歡遠離媽媽的視線,跟同學們在外邊滿世界地瘋跑。
放學後,鐘山一幫半大小子,每天都一群一夥地翻過破損的院牆,到學校操場逮家雀,或爬到學校後面的大楊樹上掰洋剌罐。有時候,他們也會偷偷地爬到老師辦公室窗根底下,一個個小腦袋瓜像摞起的蘿蔔頭,隔著洞開的玻璃窗往裡頭探。見一群野孩子在窗外“賣呆”,裡面有人喊了一嗓子“走開”,孩子們就像驚恐的家雀,“哄”的一下散去了。
那個年代,因為被列入“四害”,麻雀身陷慘境,大人孩子人人得而誅之。
鐘山他們管麻雀叫家雀,也叫家賊。這種鳥兒真是不知死的鬼呀,都被當成“四害”了,還偏愛在人家的房簷屋下築窩,雞毛草棍兒,不知什麼時候悄悄銜來的,就壘成個小家。兩隻大麻雀,生了白白的鳥蛋,又繁衍出若干黃口小雀,捕食,餵養,進進出出,忙忙碌碌,過著好像與人類不相干的日子。漆黑的夜,一束手電筒的光亮襲來,麻雀一家便要橫遭滅門之禍了。麻雀怕強光,面對手電筒,嚇得都不會飛了。
鐘山從來沒有逮過家雀。鐘山的父親鍾樹林這一時期工作忙,三五天都回不了一次家。每次鍾樹林回來,雖然只是多了一口人,但是家裡會一下子熱鬧起來,變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
鍾樹林下班回家,在小院裡停放下腳踏車,一腳剛邁進房門檻,就大聲喊著“兒子,爸回來啦”,將一個透著油的用紙繩繫著的草紙包放到大紅櫃蓋板上,順手掏出一塊爐果遞給奔跑過來伸出小手的兒子,然後搬個小板凳叫鐘山在面前坐下,自己則坐在沙發裡,悠閒地拉上一通手風琴,三間小平房裡飄蕩著《我是一個兵》歡快的樂曲聲。鐘山一邊吃著粘著芝麻烤得甜甜酥酥的爐果,一邊看父親兩臂一張一合地拉琴。灶間裡母親正忙著三口人的晚餐,鍋碗瓢勺叮叮噹噹的,飯菜的香氣鑽過門縫嫋嫋地飄進了房間。
許多年後鐘山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以為那應該是一家人最幸福的時光。鐘山當時可不這麼想,他寧願沒有爐果吃,寧願父親放下手中的手風琴,像柱子他爹那樣搬梯上房給孩子掏鳥窩燒家雀肉吃。鐘山也盼著有像全子哥滿子那樣有本事的哥,會編鳥夾做彈弓。鐘山什麼都沒有,他只能眼巴巴地看著別的夥伴歡歡喜喜享受勝利果實,自己跟在人家屁股後邊活像個小可憐蟲。
鐘山心裡也有矛盾,既想嚐嚐燒家雀的味道,又不忍心看家雀死去的樣子,為這事兒他糾結了許久煩惱了許久。他不忍心看還沒長出毛兒的小家雀舉著不太堅挺的小腦袋在地上掙扎的樣子,也不忍心看黃嘴丫子還沒有褪去翅膀還沒有長成的小家雀驚恐萬狀的眼神,更不忍心聽老家雀失去幼子後盤旋在空中久久不肯離去的悽慘叫聲。鐘山知道大家雀被掏,小家雀一定也會餓死,或者成為貓兒狗兒的吃食,總之是活不成了。而小家雀被掏,老家雀可能會難過得要死。想到這些,鐘山就鼻子發酸,有點兒想哭。
這是鐘山自己心中的小秘密,跟誰都沒有講。好在最終他也沒有逮著家雀,吃到燒家雀肉,這種糾結與煩惱也就完全是多餘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