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二十六章 南北(中)(第1/2頁)
章節報錯
入得角門,沿著高牆下錯落石子一路走來。
行宮不大,從角門到偏院的頂多走百餘步,還打了兩個彎。沿途有假山石壁,波光粼粼,建造得甚是精緻,但實際上距離外頭的廣場不遠,比照皇帝行宮的規格,未免過於侷促。
假山周圍,有持戟武士環繞,郭寧就在假山底下來回踱步,走了兩圈站定,露出沉思的表情。
近侍高聲唱道:“李雲宣到!”
李雲加快腳步向前,行禮如儀。
郭寧向他點了點頭。
他側耳聽了聽外界的聲響,慢吞吞地道:
“去年行宮剛修建好的時候,我站在這裡,就能聽到前頭候見文武的喧譁。文臣們還好些,他們即便交談,也多是小聲言語。武人們就不同了,他們喜歡高談闊論,大聲嚷嚷。很多來見我的將士剛經歷過戰事,很是興奮,想要誇耀戰功,宣揚艱苦,也有些將士在這裡遇見舊日同僚,彼此暢敘別情,談笑風生。有時候我站在這裡,聽聽他們的話,覺得就像是在行軍途中烤著火,大家一邊吃著新打下的獵物,一邊滿嘴胡扯。可這會兒,他們真安靜啊。”
李雲苦笑道:“他們都犯了錯,也都知道陛下治軍森嚴,別說這些區區小官兒,便是大臣重將,也該殺就殺,該貶就貶。這會兒人人自危,哪有閒聊的心情。”
“知道我治軍森嚴,還有這樣的膽量!”
郭寧搖了搖頭,來回踱了兩步:“昨日你忙了一天,查出來了什麼作奸犯科的事蹟?”
李雲從袖中取出文牘,恭敬奉上。
郭寧將文牘拿在手裡,問道:“共有幾樁案子?牽扯到了幾個官兒?”
“我昨日盯著的,是三岔口碼頭的案子,牽扯到的官吏,有十一個。”
“錄事司那邊的稟報,關於三岔口碼頭轉運延誤的事,只提到了六個人。想必便你在文牘中提到的那些,已將之包括在內了。另外,他還報上來幾個案子,有關於通州那邊軍械轉運的,有關於寶坻縣兩個工場的箭矢製造的。具體什麼經過,我還沒細看簿冊,不過合計牽連其中的官員,有四十多個。”
說到這裡,郭寧拍了拍手邊另一本簿冊,讓李雲也看看。
李雲翻了翻,頓時知道,自己被徐瑨這老狐狸坑了。這廝拱了左右司郎中出面,到處橫衝直撞,自家卻偷偷地收網,彙集的線索遠比自己更多。
可笑的是,徐瑨這簿冊上,原來也才四十多人。皇帝給了一天時間以後,整個天津府上下雞飛狗跳,這會兒自家覺得自家有愧有罪,早早地跪在門外的,倒有六七十個。
敢在漕運和軍需上頭動手腳的四十多人,固然膽大妄為,另外數十人又做了什麼?他們自己把自己嚇壞了,冒著被皇帝嚴懲的風險跳出來求饒,左右司和錄事司居然對他們的行徑一無所知,難道不是失察?
李雲心中微微一凜:“左右司日常關注南朝動向更多些,我到天津府以後,查問的時間倉促,肯定還有許多遺漏。陛下若是……”
“不必,不必。”
郭寧嘆了口氣:“朝堂上的儒臣們,一向提倡仁義,要咱們明德慎罰,以承天命,那些話不是沒有道理。偏偏本朝負責治安、監察的,大都行伍出身,把殺人視作尋常。如果你們幾方真的下狠手細查,我怕底下人立功心切,會嚴刑逼供,瓜蔓攀扯,不止影響太大,說不定生出新的冤案。”
李雲躬身道:“既如此,就只有讓他們自家去給天津府投案,依國法處置。”
這主意,倒是和郭寧此前所想暗合。
郭寧在處理軍政事務之餘,頗曾聽人講解近代故事,常常感慨南朝宋國何以重文輕武,以至於國勢衰頹如此。後來上溯五代,才知道武夫當國以後,竟能肆意妄為、驕橫跋扈到那種地步,而宋國之所以不顧一切地壓抑武人,其動力並非出於某個皇帝或者某個文臣,實在是經歷了可怕的世道以後,天下人共同的心願如此,不容動搖。
終究武人不是聖人,他們每個人都有欲求,有立場,而其欲求和立場,並不天然和統帥一致,甚至很多時候,實實在在的野性難馴。數十萬的武人,便如數十萬豺狼虎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