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好,先從山東宣撫司開始。宣撫使自然是我……宣撫副使一人,靖安民!”

靖安民立即出列躬身。

這些職務任命,大都是移剌楚材等人選定大的框架名單,然後交給郭寧,郭寧再反覆斟酌確定的。

按照早前的慣例,郭寧的副手,山東宣撫副使職位,留給了最早以盟友性質投入郭寧部下的實力派靖安民。

靖安民本身在涿州經營的時候,就頗顯文武兩途的才能。待定海軍抵達山東,郭寧東征西討,靖安民一般都坐鎮來州。他在河北潰兵出身計程車卒面前,威望甚高,梳理種種事務,又兢兢業業,絕少出亂子。

到這會兒,他依然位居眾將之上。

隨即郭寧又以靖安民為安化軍節度使,領鎮防軍一萬五千,出鎮密州。

按大金的制度,密州安化軍節度使通常兼任山東路副統軍使,並有權力監察莒州、沂州、海州的軍務。以靖安民的資望和才能,自然能與尹昌一般,為郭寧控制住山東東路的南部邊境。

同時,他和尹昌兩人,也成了山東境內除了定海軍節度使以外,唯有的兩個節度使。而靖安民有宣撫副使的名頭,應對海州以西紅襖軍派系林立的局面,或許能更加自如一些。

至於本來駐在益都府的南青州節度,郭寧只當不存在。他將棣州、淄州、濱州、益都府、濰州這五個軍州,全都併入到定海軍節度使的直轄了。

宣撫使司裡頭,具體輔左宣撫使,制轄本司事務的,則是宣撫判官。宣撫判官由移剌楚材出任,副判兩人,一為杜時升,一為頂著登州刺史名頭的耿格。

這幾個輔貳官長之下,才是幕府諸官和僚屬。

原來的政務司移剌楚材和錄事司徐瑨的許可權不變,同時再新設參議司,負責主管機宜文字,參予機密軍務的商議。

參議司的參軍有三人,以梁詢誼為首。另兩人,一是原先益都治中張林,二是原先軍械署的張聖之。因張聖之的調動,連帶著軍械署也就此轉入參議司的下屬。

這些官員又各有僚屬合計近百人,郭寧直接把任命文書發到主官手裡,讓他們自去通報。

在這些幕府官之外,又有掌握軍政實權的若干職務。

地位最高重要的,是宣撫使司節制兵馬總管。總管計有六人,依然是駱和尚、李霆、汪世顯、韓煊、仇會洛和郭仲元。

在朝廷的詔令裡頭,將六將皆授為正四品的副統軍,但副統軍上頭,又沒有正式的統軍使管著,彷彿一個個都能獨行其是。那些官員們能擺弄的心機無非如此了,所以郭寧索性將六人的職務名稱改了,大家省心。

這六個兵馬總管裡統領了山東宣撫司和定海軍下屬的精銳野戰軍。其部的待遇、裝備和訓練,都遠遠超過各地的鎮防軍。

按照長遠規劃,六總管都是萬人的編制,合計要達到六萬人。但此時兵力多的如郭仲元,足有六千餘,兵力少的如李霆和仇會洛,因為在密州城外吃了楊妙真的虧,各只剩下三千多。

所以哪怕收編了李全所部和遼東契丹降卒,六總管的野戰軍合計,也只堪堪過了三萬五千餘,還需進一步的擴充。

但誰都知道,這三萬五千人是定海軍中能征慣戰的主力,無論與紅襖軍還是朝廷官軍對抗,足能以一當數倍之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