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六章 去大清化工程(第1/2頁)
章節報錯
“對明季以來殉國諸臣,乾隆朝已有肯定,國史館曾著《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一書,陛下縱念明季殉節諸臣各為其主,義烈可嘉,但既已編書定論...”
老博不同意單獨平反李來亨,原因是兩年前乾隆已經為明季諸臣大規模平反,屬於蓋棺定論了,為此交武英殿刊發了《勝朝殉節諸臣錄》一書。
此書的反面教材就是導致維新皇帝走上坑清道路的《貳臣錄》。
老博的意思概括起來就是沒必要,如今維新朝廷比平反明季諸臣重要的事情多得多,實是無理由將此事當做一等一大事來辦。
老李也是這個意思,既然乾隆已經給明季殉國諸臣平反,那維新朝再來這麼一出,不過是拾人牙慧,既起不到震憾性效果,也對局面沒有多大幫助,屬於費力不討好。
老阿沒吭聲,他雖是滿洲出身,對於明季殉國諸臣也是佩服的。
但誠如李會長說的乾隆已經辦過,維新朝就不必再大張旗搞了。
然又尋思皇上不會無緣無故把薛景求的摺子拿出來說事,因此明智保持沉默。
就是我不反對,但我也不支援。
這個就叫專業。
能在乾隆朝四起四落,在維新朝成為第三把交椅,還是有本事的。
賈六也沒多說,只是從抽屜中取出早就放好的《勝朝殉節諸臣錄》一書,對三大老道:“這本書編的不好,凡歿於抗清者,皆略寫其經過,只書其結局。若傳主及其家卷生前死後遭清軍虐待折磨,詳情一概抹去,篡改太多,實非治史態度。”
說完隨手翻開一頁,指上面獲諡“忠愍”的王翊,其簡傳僅雲“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王翊,餘姚人。魯王航海,聚眾四明山。兵敗被執,不屈死。”
“寥寥數語,如何殉節,不得而知。”
賈六搖搖頭,又從辦公桌下面的櫃子中抱出一堆書來,取出最上面的一本名為《雪交亭正氣錄》的書。
翻到書中關於王翊篇,上面記載王翊被捕以後在獄中,每天從容自若,把服飾穿戴得整整齊齊,梳理鬢髮,洗滌面容。
清兵知道他是快要死的人了,問他為什麼還要這樣注意修飾?
王翊說:“我這樣做,是想讓你們這些人見識見識漢官的威儀!”
當清兵結集完畢,將領便審問王翊。
王翊坐在地上,從容訓斥:“不必多言!成敗利鈍,是天意造成的。你等知道些什麼!”
見王翊志不可奪,清軍將領不禁惱羞成怒,拉開強弓向王翊射去,箭中肩;又向王翊射去一箭,中頰,王翊依然挺著胸,如同一根直木,不稍晃動。
也不喊痛。
清兵無法,便殘忍用刀將王翊氣管割斷。
“...從容就義,年僅三十六歲,死後被梟首寧波城頭示眾。”
一字一句讀完王翊的事蹟後,賈六再問三大老:“如此詳細殉節記錄,與勝朝錄上寥寥數語,三位覺得哪個好?”
“這...”
三大老均沒說話,倒不是不知道哪個記載好,而是不知道皇帝究竟幾個意思。
難道他不知道將明季殉國諸臣遇害經過詳細寫出並刊發天下,會讓天下的漢人重新對大清生出恨意麼,進而會掀起一輪又一輪的反清浪潮。
這對於剛剛開張的維新朝廷可不是好事,畢竟你鬼子六這會可是頂著愛新覺羅,頂著大清正統名號的。
這事要乾了,比脫褲子放屁還麻煩。
賈六也沒追問,點了一根菸,繼而讀起被南明追贈番禺侯,諡號“文忠”的陳子壯遇難經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