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曆元年,兩廣總督佟養甲以殺害陳可壯的幼子相要脅,妄圖逼他變節。陳子壯卻寧死不屈,說道:“權操手,不在子壯”。

佟養甲逼降不成,老羞成怒,想了一條殺一儆百的毒計,將陳子壯處以慘無人道的“鋸刑”,即將人從頭頂向下,鋸成兩片。

但因人的軀體晃動,無法鋸下去。

陳子壯對劊子手高喊:“蠢才,界(鋸)人需用木板也!”

“結果陳子壯便被佟養甲使人用鋸子從上到下活活鋸為兩半,此等酷刑,與腰斬哪個更殘酷?”

合上書,賈六指出乾隆命人編的這本書除了刻意不記殉國經過外,對於抗清而死的明季諸臣都寥寥數語,而對於死於農民軍之手的明臣,卻是大篇幅描寫其被俘後的寧死不屈與殉節過程。

如尤世威、周遇吉等人。

對於抗拒剃髮令而死的明臣,也都隱其拒剃髮不提。

“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張煌言,鄞縣人。初以舉人奉表迎魯王至紹興監國,復以兵從至海外。從桂王遙命為大學士。聞滇南平,散遣部曲,遁居懸岙,為大兵所襲執,諭降不從,死。”

獲諡“忠烈”的南明抗清將領張煌言之傳記,僅80餘字。

並不提為迫使張煌言降清,清廷以其家卷為人質,數次命其老父修書招降。張煌言死後屍首被隨意棄之荒郊。同年,張妻兒在被囚禁許久後亦被處決,全家除早年嫁至鄞縣萬氏一女外無人倖免。

而乾隆本人又特別推崇三人。

一為史可法、二為劉宗周、三為黃道周。

這三人皆是南明重臣,然而卻都無能透頂,推崇這三人目的是什麼,自不必多猜。

“刪改太重,太過刻意!”

賈六拿起那本《勝朝殉節錄》,要求將其列為維新朝第一禁書,待光復京師後由國史館重新編撰,要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客觀記錄明季殉國諸臣事蹟。

另外,要將分別代表明軍抗清三大派系的李定國、鄭成功、李來亨三人新增進去,各自單獨立傳。

三大老彼此對視一眼,心中俱是驚濤駭浪。

“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於朕,忠君大義乃本朝第一要務,朕此舉非獨為臣子勵名教而植綱常,而是要正我維新風氣,使我臣民皆有榜樣可學。”

說到這,賈六竟要阿思哈代表自己前往宜昌興山祭祀李來亨,並追封李來亨為漢王,為其立碑修墓,使專人奉其香火不絕。

“漢王?”

老博一驚,“陛下,李來亨雖是明臣,但其乃大賊李自成之後,追封其為漢王,似有不妥。”

老李卻是問道:“臣敢問陛下追封李來亨為漢王,到底是陛下的意思,還是武昌的意思?”

這個問題問的很關鍵。

如果是武昌那邊的意思,為了雙方的再次合作,釋放出政治上的改良訊號是有必要的。

乾隆能夠給一堆明季殉國諸臣追封,維新皇帝追封李來亨為王不是不可以。

畢竟此人氣節確實明季諸臣第一。

但要是皇帝本人的意思,那這事就大大不妙了。

難道朝廷剛開張,這都沒北伐光復京師,就要啟動去大清化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