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六馬騎了沒一會,就換馬車了。

原因是路上沒什麼人。

在車中,賈六叫了兩個《大清日報》總督專門報道組的副組長上車親切交談,就近期報紙輿論方向作了幾點指示。

無非是老調重彈,一要重視農業,二要防範災難,三要搞衛生文明建設,四要清理積獄什麼的。

都是日常工作。

很是廢話的那種,因為之前賈六在報紙上類似的話已經講了好多遍,問題是明知是廢話,他也不得不要求報紙隔三叉五將自己的意思用文字再次報道出來。

這就是當大官的難處。

不講,不行啊!

最後,讓採編組以特約評論員名義發表一封號召直隸全省軍民的公開信。

就是讓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參與進轟轟烈烈的道路大建設工程中,從而讓直隸這個京畿中心省份能夠脫胎換骨,為改革發展奠定良好的交通運輸條件。

“要想富,先修路!”

賈六很自然的提出這一先進且符合事實的口號。

報道組副組長、原總督衙門戶房書辦姚某有些不解:“大人,何為特約評論員?”

“嗯...就是普通百姓的意思,或者說這個號召就是百姓們的心聲,報紙傾聽民意將其報道,總督衙門對此十分重視。”

賈六如此解釋。

非要給出準確解釋,這個特約評論員就是他這個總督大人的化身。

百姓是他,他也是百姓。

他想到的百姓未必想得到,但百姓想得到的他肯定想得到。

所以,號召百姓捐款也是賈六尊重民意的體現。

楊景素奉命組織的省道路繪測隊測繪結果已經出來,兩條省道建設馬上就要提上日程。

考慮天熱原因,準備入秋之後就在全省各地同時動工開建,這樣一來不耽擱農忙,二來也能夠節省工期。

按總督大人標準化、流水化的道路修建要求,佈政衙門聯同省道途經各府州縣已經開始籌建修路隊。

聽說六子賢弟要在直隸修路,修路的目的也是為方便貨物運輸,促進北洋通商為戶部帶來新的賦稅增長點,身為大清政府實際一把手的老富自是不會反對,但錢他是沒有的,所以就讓工部派了一個專家組下來指導直隸的修路工作。

可以說萬事俱備,就差東風了。

東風是什麼?

銀子唄!

兩條東西、南北的主幹省道工程加一起1600多里,需要鋪設的橋樑就有一百多座,其中特大型橋樑十一座,工部同直隸布政使司相關專家測算下來,要想完全把兩條省道修好,至少需銀380萬兩。

這還不包括民工吃住費用,後續維護費用,道路看管費用。還有各府州縣的“縣縣通”工程。

完全按總督大人意思辦下來,直隸十年的財政收入都不夠填這個窟窿的。

自古修路修河就是大工程,有的朝代為了修一條路甚至動用上百萬人力。

隋朝修大運河,蒙元治黃河,不都是搞的亡國了麼。

現在大清的主要道路(驛道)實際沿用的還是千年前唐朝修的路,在這條驛道基礎上歷朝歷代定期進行整修,但沒哪朝說重新修路的,哪位督撫吃飽了撐的在境內原有驛道外再修什麼上千裡省道的。

單純農業社會,其實不需要太多路。

路多了,平亂都不好平。

甚至於連道路地圖都是最高機密。

不然反賊個個曉得本地通往外地的路有哪些,官軍圍剿會從哪條路來,哪個地方佔據戰略位置,那還打什麼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