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4.北辛遺址全序列(第2/2頁)
章節報錯
大家一邊看著一邊聽著,還有一些仿作的東西摸著,“北辛文化遺址,即薛河流域部落,是中華大地上人類生活的最早的地域之一。
一是從出土的石鏟、石斧、磨盤、磨棒、鹿角鋤、蚌鐮和窖藏的穀物來看,當時的農業生產從耕作、播種到收割、加工,已有一套較為完備的工具,原始農業初具規模,農業生產已是他們生活資料的重要來源,也是定居生活得以鞏固的重要保障。
二是透過出土的家豬型動物骨架和雞狗等遺骸來看,當時的家畜馴化已經開始,畜牧養殖業已近雛形。
三是從出土的陶網墜、魚鏢來看,當時的捕魚技術已相當高超。
四是從出土的骨針、石紡輪來看,當時開始用野生纖維和動物絨毛進行紡線和編織,北辛先民從身披獸皮過渡到穿衣的文明階段。
五是從出土的骨器、牙器、蚌器來看,當時的生產工具中截、削、劈、刮等器物已初步成形,手工業已較為發達。
六是從出土的蓋鼎、紅頂缽、指甲印紋缽、紅陶壺來看,當時的製陶技術已比較先進,這些器物不僅講究生活的實用性,而且還講究審美的藝術性,特別是紅頂缽,據考古學家說,為東方的彩陶找到了淵源。
七是從出土的一件陶器的底部發現了一對酷似鳥足的刻畫符號,被文字學家和歷史學家譽為“文字的起源”、“文明的曙光”。”
許樂看著這個底部酷似鳥足的刻畫符號,摸了摸那個假的刻板,許虹說道,“師叔,我聽說這邊有巖畫,有些可能像是文字,您還記得日月山嗎?”
許樂點點頭,“先把這看完了再說下一步”!
許虹嗯了一聲,隨後繼續看著!
許樂等人看著這些石器、陶器,不斷的對照著自己看過的東西,看的很認真,尤其是看著整體的介紹圖畫,從出土的居住區的柱礎來看,當時的房屋結構已較為合理。從北辛遺址地層堆積上來看,北辛先民在這裡經歷了三個階段,生活了一千多年,他們之所以選擇這塊山前平原、三面臨河、土地肥沃的地方定居,說明這裡自然資源豐富,地理環境優越,是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
北辛遺址的堆積層厚達一.五米以上,反映了當時的居民在這裡生活了相當長的時間。他們以石鏟、鹿角鋤等工具翻鬆土地,從事農業生產。製陶處在較原始階段,器類較簡單,手製痕跡比較明顯,但卻發現了使用單彩的“紅頂碗”,為其後東方原始文化中出現的彩陶追溯到了淵源。北辛遺址的發現和“北辛文化”的命名是華夏史前考古的重要收穫。
尤其是考慮到這裡當初是水源非常好的地方,許樂想象著先民的生活條件,應該還是不錯的,動物也多,有吃有喝,突然許樂覺得怎麼和自己一樣啊,只要有吃的就成,西餐不算!
眾人在這一直看了兩個小時,許樂看了一眼大家,“有什麼收貨嗎”?
阿姆這次倒是先說了話,“小樂,真的要謝謝你,我特別想讓藏土區的孩子來看看啊”!阿姆兩眼含著熱淚,清凝笑了笑,“阿姆,這個事兒啊,您就不用操心了,錯楞兩位讓秀已經開始做了,並且基金會那邊已經開始著手舉辦了,應該從今年的寒假開始,以後寒暑假都會有名額和線路的”,阿姆衝著清凝連聲說著謝謝,清凝笑了,“您要是跟我這麼客氣,那可是您的不對啊”,卓瑪拉著阿姆和清凝的胳膊,“就是,姐姐做的就是我做的”,阿姆和大家一下都笑了!
“師叔,這邊還有幾個遺址,不過比較小,代表性不強,我建議就不用看了,咱們直接去濟寧,那邊有個王因村,很有意思,另外就是濟寧的大寶相寺,一定要去看看”!
許樂看了看時間,三點了,“咋有意思啊”?
“跟王灣有點類似”,許樂想著王灣一期二期三期的樣子,看著許虹,“你是來拉外援的吧”?
孫水波笑了,“師叔,這孫子就是來拉外援的,他一聽說您要來,立刻就跑來攛掇您了”!
許樂說了句,走吧!
隨後孫水波開車帶著許虹,領著大家就往王因遺址而去!
許樂坐在車上一直在腦海裡面畫著圖,整個海岱地區的山海圖!
從後李文化到北辛文化再到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嶽石文化,許樂終於把這條線給畫完了。後李文化遺址是齊魯地區迄今為止最早的新石器時代的考古文化和人類遺存,距今八二零零—七八零零年左右,其年代延續之長,內涵之豐富,實為罕見,勘稱海岱地區史前文化的源頭;北辛文化是母系氏族社會最為繁盛階段,距今七三零零年~六三零零年左右,比大汶口文化早一千多年。與大汶口文化有直接延續關係。北辛文化已形成完整的聚落,開始由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所有制形式由氏族公有制向家族私有制轉化。
北辛文化有可能受中原裴李崗文化晚期的影響,因為有齊魯滕縣北辛遺址出土有小口雙耳罐等類屬裴李崗文化的典型器物。它與太湖地區的馬家兵文化也有密切的關係。年代大體相同。
大汶口文化距今約六五零零—四五零零年,延續時間約二零零零年左右。出現了夫妻合葬和夫妻帶小孩的合葬,它標誌著母系社會的結束,開始進入了父系氏族社會。
龍山文化,距今四零零零年前。泛指黃河中下游地區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屬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首次發現於齊魯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今屬章丘而得名。分佈於黃河中下游的河南、齊魯、山西、陝西等省。龍山文化源自大汶口文化,為漢族先民創造的遠古文明。以精美的磨光黑陶為顯著特徵。
嶽石文化,距今三五零零三九五零年,是膠東嶽石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夏代東夷部落文化的重要一脈,青銅冶鑄業是嶽石文化時期成就最突出的手工業部門,此時已進入早期青銅時代。
豫州龍山文化晚期階段,已進入夏代統治時期。說明夏代中原文化迅速東進,其中主要是商族勢力向東的發展。受到商族的排擠,嶽石文化的一些氏族向淮河一帶遷徙。夏王朝確立政治統治地位不久,在豫東一帶活動的有虞氏即舉族向東南遷移,並定居在江淮間的洪澤湖、高郵湖一帶,他們與陸續到達這一地區的嶽石文化諸氏族匯聚,並與當地土著居民結合,成為淮夷。
許樂對照著後李文化和河姆渡文化的時間差,想著仰韶文明和半坡的介紹,從華夏的西邊到東邊,現在可以判斷東夷文明絕對是華夏文明之光!
唯一的大板塊就是北部地區了,許樂笑了笑!
“阿鍾,累不累”?
阿鍾笑了笑,搖了搖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