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4.北辛遺址全序列(第1/2頁)
章節報錯
大家七點又開始上路了,開了快六個小時,終於到了滕州的北辛文化遺址!
許樂等人下了車,在紀念館門口的兩個中年人快速的走了上來,許樂笑著也走了上去!
二人一邊走著一邊喊著,“師叔好”!
許虹和孫水波,許樂本來就給孫水波發了個資訊問問是否有時間,他沒有叨擾張海學,這次自己可能會多跑一些地方,別老是折騰老頭了,沒想到許虹也在!
“師叔,我對您老人家有很大的意見啊”!許虹笑著說道,許樂看著許虹笑了笑,他最喜歡和許虹聊天了,這小子話多愛鬧,有意思!
“咋了啊”?
“您去了這麼地方也不叫著我,還有您前幾天來,都不叫著水波,他跟我說是不是眼裡就放不下他啊”,許虹剛說完,徐水波急了,“師叔,您別聽這孫子的,根本不是這麼說的,我的話是,師叔來了也不給我打個電話學習一下”!
許樂和後面的人咯咯的笑著,“來,給你們介紹一下”!
大家一看這是自己人,這一路上也遇到了不少的人,但是許樂基本上都沒有給大家介紹!
“許師兄好”,文榮先是叫了一聲,“呦,師妹,你好”,許虹和文榮握了一下手,“老爺子身體挺好的吧”?
“挺好的,我先生說等九十月份好好聚聚呢”!
“沒問題”!
許樂給介紹著自己的父母、關爺爺二人、阿姆,然後是南歸,他不認識,“這是俞超偉的孫子,也跟你師兄弟相稱吧”!
許虹一聽,“沒問題啊”,連忙和俞南歸握著手,
其他人都見過了,許虹看著許樂身邊的清凝和卓瑪,和許樂站的距離,偷偷地在許樂耳邊說道,“師叔,這都是師嬸吧”?
許樂笑了笑,點了點頭,許虹伸出了一個大拇指,衝著那二女說道,“師嬸好,我是許虹,在豫州二里頭,我的本科是齊大的,水波是我同學,我正好回來調研,碰到水波說我師叔要來,我就一起跟著過來了”!
大家笑了笑,連忙說道謝謝了,看著許虹說話的樣子就跟許樂的關係不錯,一般人和許樂還是有距離的!
“走吧,師叔,咱們先看看這,完事了再說去哪,反正我這幾天有功夫,晚上啊,咱們就住在濟寧了,再合計都去哪,您看成嗎”?
“沒問題”,許樂笑著說道!
隨後徐水波先是遞給了大家一人一本冊子,開始講了起來,旁邊的導遊和一些工作人員都很納悶,從來沒有見過齊魯考古所的人來專門當導遊的啊,這是誰啊?
“各位,北辛遺址位於滕州市官橋鎮東南北辛村北首薛故河南岸,面積約五萬平方米,遺址距今約七三零零至八四零零年,是華夏在黃淮地區發現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被國家命名為北辛文化。
北辛遺址在一九六四年齊魯省文物普查中首次發現,一九七八年冬至一九七九年春經華夏社院考古研究所發掘,發掘面積共計二五八三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骨器、蚌器和角器等文物二零零零餘件。 當時採集到一批和大汶口文化風格不同的陶片,推測其年代可能要早於大汶口文化。
官橋鎮古為薛地。夏商周為薛國所轄。戰國初,薛歸齊;戰國末,薛舊地皆入楚;秦屬薛郡,漢屬薛縣,三國時入魏;晉、南北朝屬徐州彭城郡,隋歸滕縣。”
許樂等人看著遺址內的地層堆積,一般分為四層(有的探方缺第四層),在二、三、四層包含物中有相當多的打製石器、磨製石器和製作石器時打下來的石片、礫石塊等,數量比陶器片多。為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所不及。
第一層:耕土層,厚一五—三五厘米。
第二層:紅褐色土,內含較多的紅燒土塊,厚四五—七五厘米。出土陶片中以夾砂黃褐陶為多,器表面有窄堆紋組成各種紋飾,器形以鼎、缽為主:
第三層:紅燒土堆積,厚二五—七五厘米。出土陶片中夾砂黃褐陶。器表面有窄堆紋各種紋飾,器形以缽為多,鼎次之。
第四層:灰褐色土,厚一五—五零厘米。陶片有少量的堆紋、指甲紋,剔刺紋等。器形以缽為主,釜、罐、鼎次之。
這裡的石器種類很多,分打製和磨製兩種,打製石器製作雖較簡單,但器形相當完整,有斧、鏟、刀、敲砸器和盤狀器等,其中數量最多的是器身扁薄、平面略成梯形、橫剖面為扁橢圓形的石斧,用於砍伐樹木或開墾耕地,是一種用途較廣泛的工具。磨製石器通體磨光,製作比較精緻,有鏟、刀、鐮、斧、錛、鑿、磨盤、磨棒、磨餅、杵和匕首等。磨製石器中鏟的數量最多,形狀各異。石鏟器形較大,以矽質灰巖為主要石材,質地較軟,容易打磨,這種石鏟安柄後成為一種翻土工具,有的刃部長有約七厘米的縱直磨痕,說明這時期的翻土深度還是相當淺的。
其它出土的生產工具也頗豐富,如骨器、角器、牙器還有蚌器,製作精緻,形式複雜,製作過程一般經過截、劈、削、刮等方法制成器物雛形,最後打磨表面。器形除鏃、魚鏢、鹿角鋤、蚌鏟、蚌鐮等與農業、漁獵有關的器物外,還有鑿、錐、匕、針、笄、梭形器等。這說明當時的生產力低下,只靠農業不能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還要靠狩獵、捕撈、採集來補充食物,這些生存手段也是生活資料的重要來源。
骨角牙器:發現的數量多,而且器類也較複雜。製作方法大體經過截、切骨料,再用劈、削、刮製成器物雛形,然後磨成的器形有:鏃、魚鏢、鹿角鋤、鑿、匕、刮形器、稜形器、針、錐、圓鈕鹿角器等。出土物器計有鏃四零件為四式;魚鏢一二件為四式;鹿角矛形器一件;鹿角鋤一零件為三式;鑿口件為二式;匕一零件為二式,鹿角勾形器五件,牙刮削器二件;稜形器三件為二式;兩端錐形器一件;針三六件,一端有孔,長短不一;錐二五件為四武;笄五五件為四式,扁平骨飾一件,骨管一件;牙飾五件為二式;圓鈕鹿角器二件;鐮五件,鋸齒形刃,安把處穿有一孔;鏟四件。 [五]
陶器:陶質分為夾砂陶和泥質陶兩種口夾砂陶除少數摻和碎片外,絕大多數摻和的砂粒都較細。陶色以黃褐色為主,泥質以紅陶為主。還有灰陶和灰黑陶,陶色一般較純正。缽的陶土較細,有的在口部外側有一週紅色,其下為青灰色,即所謂“紅頂缽“。 [五]
窖穴兩個:在耕土層下露口,平面略呈橢圓形,相當平坦的生土底,為口徑略小於底徑的袋坑。另外還發現六十個坑,其形狀主要是口大底小的橢圓形,少數呈圓形和不規則形狀,口徑二.六米,寬一.八米。深一.二米,坑壁不規則,底部凹凸不平。在近底部集中堆放六個豬下顎骨,有行飯覆蓋著。H五一坑中有相當完整的豬頭兩個。
甕棺葬兩座:出於T七零又五的第二層。M七零二位於探方東部,兩墓相距一.七米,均在耕土層下露出墓口。墓場東西向,葬具為兩個器一:一相對的深腹圓底罐,內有頭東腳西的嬰兒骨架一具。M七零三墓坑中有嬰兒骨架,其上覆置一件殘陶鼎,鼎兩側放一件骨鏃。
自然遺物:有獸骨、魚骨、貝殼。經考古研究所周本雄鑑定。有家豬、牛、獐、梅花鹿、四不象,貉、獾、雞、鱉、龜、華夏園田螺,青魚、麗蚌等。發現獸類糞便中含有相當數量的碎骨殘渣。經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李有恆鑑定:屬食肉類動物,可能是狗或貉的糞便。龜甲片經葉祥奎鑑定:有現生種烏龜的腹甲和鱉屬肋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