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5.千年洪水又要來
章節報錯
下午五點多點到的兗州市王因鎮王因村南面的一片稍隆起的臺地上,許樂等人路過一條古老的泗河,北面與村莊鄰近,中間有一條東西向窪溝,許虹下了車跟大家說道,“這就是泗河”,聽著許虹說的泗河,許樂不禁想起了師爺,也是叫“四河”啊,到底是啥意思呢?
王因遺址南北長約三零零米,東西寬約二零零米,總面積約六萬平方米。其保護範圍以保護標誌碑為基點,向東一零零米、西一零零米、南三零零米,建設控制地帶為保護範圍外緣向四周延伸各五零米,外緣面積也有一二萬平方米。該遺址是新石器時代以大汶口文化為主的遺址,它的發掘對研究大汶口文化早期社會性質提供了依據。
徐水波給大家介紹著,“遺址東二公里為古老的泗河,遺址北側有一條古河道。共進行了七次發掘,揭露面積一零一八零平方米,發掘出新石器時代墓葬八九九座,房址一四座,灰坑四二三座。除大量石、陶、骨、玉、蚌、牙、角質器物外,還出土了不少的動物遺骸等。
王因遺址分為五層,二至四層為大汶口文化早期地層,第五層為北辛文化晚期地層。王因遺址墓葬全部出在大汶口文化地層中,葬式以仰身直肢葬為主,合葬和二次合葬佔一定比例,側身和曲肢葬為數較少。”
大家看著這些葬穴,看著人的模樣,“為什麼都是合葬啊”?
許虹一下就笑了,“師叔,我跟您說,我覺得大洪水是持續的,當然這個持續是指從大歷史週期來看啊”,許樂點著頭,看著這些不同分期的泥土,用手摸了摸!
“王因遺址墓葬區是全國最大的史前墓地之一和發現墓葬最多的氏族公共墓地。王因遺址的發掘以墓葬區為主,尚有大面積的生活區儲存完整。王因遺址中出土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墓葬隨葬品以及亞熱帶動物遺骸,為研究史前生活習俗、埋葬方式、人類體質特徵和史前環境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王因遺址所反映出來的大汶口文化和北辛文化,從而對確立兩種文化的傳承關係,提供了非常關鍵的地層依據”。
徐水波說完之後,看了一下許虹,“你接著來”!
“師叔,我覺得咱們估晚了,它應該是北辛文化向大汶口文化過渡的表現。最早的文化現象甚至可能早於北辛,或為後李晚期。大概一直到最後,才算過渡到大汶口文化。而且,它的大汶口文化面貌並不典型。”
“為什麼”?許樂問道!
“您看”,許虹指著對面的村莊,“兗州地處齊魯省中部略偏西,泰沂山脈的西南側,境內除有一座不高的嵫陽山外,全境地勢僅西北部略高,其餘均為沖積平原。遺址東四公里為泗河,遺址北側距王因村約一五零米。遺址與王因村隔一條似溝窪地,地層結構存有砂石層,應為一條曾經的古河道。遺址位於隆起高地的最高處,遺址的核心位置比周邊高一.五米,在此等高線範圍內正好是遺址的核心區域,只有西區、南區和北區西北的一小部分位於一米與一.五米等高線之間。遺址中最早的房子四座都在北區的T二六六、T二六七兩個探方範圍內,探方的位置又位於北區的最南面,與中區僅隔一條道路,正是由於道路的壓佔才把遺址分為中區和北區的,實際上還是應該把本遺址作為一個整體才能正確理解文化遺存的分佈。”
許樂點點頭,這個沒問題!
“從幾個地層剖面看,王因遺址的北、中、南、西四個區域都是四層堆積,好像各地層形成的時代和機制相同,實則,各區地層堆積機制存在明顯差異,形成時間也各不相同。
北區有些探方中出現第五層堆積,這裡是遺址中堆積層次最多的地方。北區雖然只有區域性存在第五層,它出現的位置在探方T二六六和T二六零及其以南,且尚未到盡頭,土褐灰色,厚約一零~五零厘米。說明當時北區此地曾被沖刷,土色是河湖相堆積。據南北向的地層剖面顯示,這裡最早期有一條河從東向西流過遺址北區的南部。第四層土色灰黃,厚約五~八零厘米。地層堆積厚度的差別大說明此層形成時有大量泥沙堆積。與前一層土色的變化,土色由褐灰色變為灰黃色是由於洪水帶來地表新泥土的緣故。而較深顏色的地層是長時間積水,泥土中的腐殖質較多的緣故。說明北區早期沿河兩岸是沼澤地,河流雖沖刷出河道,但泥土堆積顏色顯示並無上游大量新泥土被帶入。倒是在探方T四零七的最北端,在第四層仍出現低於第五層的深度。這一現象顯示,第四層的形成源於北方來的大量泥沙形成了遺址區的全面堆積。之後第四層仍有由東向西的水流沖刷。而在探方T四零七以北出現了更強力的由東向西的沖刷。第三層褐灰色土,厚約一五~七零厘米,距地表深三零~一零零厘米。土質較硬,雜有零星的紅燒土渣,遺物以陶片為主。灰坑較多,其中出土了相當豐富的獸骨、水生動物骨骸等。第二層紅褐色土,厚約七~四零厘米,距地表深一八~五零厘米。土中夾雜著相當數量的紅燒土渣、塊。地層中包含遺物、遺蹟都比較豐富,諸如陶、石、骨、角、蚌、螺等遺物屢見不鮮。陶片以泥質紅陶為主,其次為夾蚌紅陶與夾砂褐陶,泥質灰陶、夾蚌褐陶、夾砂紅陶為數不多。素面陶為主。第一層為耕土層,厚約一零~二零厘米。土質鬆軟。
南區第四層黃灰色土,最厚堆積達九七厘米,距地表最深處為二一五厘米,說明此時這裡地勢最低,這次洪水使它堆積最厚。但是,在本層底部仍露口一批灰坑,說明此次氣候的重大變化之前也有一批人長期生活在這裡。第三層的黃褐色土,與中區的第四層土色相同,說明南區這一層的堆積物主要來自中區第層的堆積物。因為南區的地勢低於中區,是地表徑流搬運的結果。第二層黃灰色土,此時本層主要受北方主河道來水的影響,土色與其它各區都不相同。東部(即中區東部)和北區還受東方來水所裹挾泥土的影響。南區部分探方缺少第二層堆積,少數探方缺第二、三層兩個層次的堆積,說明南區在這一時期被水所淹,沒有機會形成該兩個層次的堆積。
中區地層的土色,第四層黃褐土。厚一零~六零厘米,距地表深一一五~一六零厘米。土質較堅硬,其中夾雜少量紅燒土渣。地層中包含遺物不多。本層土色應該是受北區第三層的影響。第三層土色褐色,厚二零~七五厘米,距地表深六零~一五七厘米。土質較硬,夾雜一些紅燒土渣,包含遺物多為陶片。第二層紅褐色土,厚約三零~七零厘米,距地表深四零~九零厘米。土質堅硬,其中夾雜著一定數量的紅燒土碴、塊。出土物多為陶片,以泥質和夾砂紅、灰陶為主,也有少量的夾蚌紅陶。另外還有一定數量的彩陶片。此層土色與北區第層相同,說明此兩層為同一堆積過程。第一層為耕土層,厚約一零~三五厘米,土質比較鬆軟,地層中夾雜大量的大汶口文化陶、石器殘片,以及漢代板瓦,近代磚、瓦和瓷片等。
西區各層堆積較薄,土色也明顯不同於其它區域。西區第四層黃白色土。只有少數探方中有這個堆積層次。該層夾雜有大量的黃白細砂,質地較硬。第三層黃色土。第二層黃紅色土,說明此層受到北區第二層堆積的影響,與其時間大致相同。直到第層耕土層中,仍含有較多黃色細砂。說明西區地層的堆積機制更多地受西側洪水的影響,堆積機制不同於其它諸區。顯示這裡最接近西側主河道,同時也受東方洪水的持續影響,各層堆積都與洪水沖刷有關。西區堆積量不大,這裡受洪水影響最強。
遺址東部沒有遺蹟(沒有東區,但北區和中區都有東側部分),主要原因是日常用水不便,大部分時間不適合定居。但是,在最大洪水期,東部也有洪水流過,甚至會淹沒過整個遺址。事實上,大洪水曾經多次沒過整個遺址。最早是第四層堆積形成時,不是由東向西的洪水,而是由北向南的的洪水帶來的大量泥沙,形成了遺址的基本地形。然後是第二、三層兩層堆積形成時。在此期間不是太大的洪水,在遺址中、東部以及北部帶來大量罹難於洪水的屍體,形成了大規模的二次葬物件。中區第層土色與北區第層相同,同為紅褐色,證明這次由東而來的大洪水也曾淹沒了整個遺址,然而,只有最高水位時留下了此次洪水的記錄。
根據遺址地層堆積現象可以推斷,遺址區早期,即北區第五層時,東方來水穿過探方T二六六和T二六零,南區可能與這裡相同,也有由東向西的河流,此兩區分別有可供人類棲息的成陸沼澤地。北區、中區和南區第四層堆積主要是由北而來的洪水的裹挾物,其土壤性狀不同於來自東方的沖積物,但同時也受由東向西洪水的切割和堆積的影響。所以此層土色相近,但並不完全相同。北區是灰黃色,中區為黃褐色,南區是黃灰色。中區第四層土色黃褐色,雖屬於同一次堆積過程,但成陸的時間最早。然後以中區為中心南北兩側再分別展開不同的堆積過程。
第二、三層兩層的堆積主要則是由北向南來的洪水與由東向西而來的地表徑流所帶來的堆積物混合堆積的結果。東方所來洪水只有泗河來水,雖然今天看泗河離開遺址尚有一些距離,但在遺址時期應該就是直接影響遺址的水系之一。尼山和嶧山山地的表土被雨水沖刷後向西方移動,迫使泗河後世漂移至今天的位置。遺址所承受的來自北方的洪水壓力更大,稍近一些的有汶河,同時還會受到更遠一點的濟水和黃河水系的影響。因此,層與層之間實際上所隔時間可能很長,二者之間可能存在較長的時間差。
最早的灰坑分佈,中區的灰坑主要分佈在探方T二三九、二四九和二三二,北區的灰坑主要分佈在探方T二六三、二六五、二六八、二七零、四零五、四零六和四二五、四二七,南區的灰坑主要分佈在探方T四零零九、四零一一、四零一二、四零一六。顯示這裡早期是被沼澤割裂的小塊陸地。在相對乾旱的年代,這裡為東方地表徑流所滋潤,既有自然生長的籽實性植物,也有各種動物頻繁出沒。是早期人類理想的棲息地。所以,從第層下開始,本遺址的人口就展開了迅速增長的態勢。
從遺址一米和一.五米等高線所表示形狀可知,正是造成第四層堆積的大洪水所帶來的泥土構築了此後遺址的基本地形。由原本的沼澤狀地貌,變成了一個三面環水的小高地。在更大洪水來臨時,會出現四面環水的態勢,以至整個遺址全被洪水淹沒。大洪水退去後,在相對乾旱的年份這裡又成為半島地貌。
另一方面,由於各區地勢不同,每個區即使同一層的遺蹟大多也不是同時出現。西區最明顯,它與北、中、南區的地層堆積程序並不完全相同,這片遺蹟實際上只出現在大洪水年份的最乾旱期。北、中、南三區各層形成的時間相對較近,但也不是同時形成。北區第四層持續時間較長,可能相對早於南區第四層。南區第四層持續時間較長,可能時間會早於北區第三層。無論是哪一層,中區持續時間都較短,因為那裡大部分時間用水不便。所以,只有水位較高時人們才生活在中區。作為一般規律,北區人口較多時,一般屬於雨水豐沛的年份,但沒有大洪水。南區人口較多時,一般都是比較乾旱的年份。人們出現在中區都是水位最高的時候。西區則是其它區域都不適合人類生存時才出現的位置。”
隨後,大家認真地聽著許虹講述著各個遺址層的情況,許樂在聽到第四層有一八個睡覺的人直接被洪水說淹沒之後,他的腦海裡一下蹦出了一個母親用身軀抵抗著倒塌的房子護住自己的孩子樣子,心中一下悲傷起來,不住的點著頭!
難道這年輕的洪水就是因為自己所起嗎?他不禁開始懷疑其自己來,不過想了想也就好了一點,不是自己也會有其他的因故吧?
不大的地方,一邊看著一邊聽著,還對照著現場來看,許樂最後對許虹說道,“我現在初步認為你說的是對的”,許虹一下高興起來!
“不過,我覺得你的研究還不到位,現在來看,從黃河上游的積石山到這裡一定有問題,無論是禹貢還是上古文獻,在大禹導積石這件事情上是有爭論的,我個人認為上游積石山才是真正意義的積石山,但是並不排除在下游也同樣有這種行為,那麼按照你所說的,其實每隔千年基本上都會有一次大洪水了,所以說你應該把王因、王灣,包括凌家灘以及良渚一直到上游的幾個地方串聯起來看,到底是怎麼回事,是否有共通性,第一是時間第二是起因第三是造成的影響,這樣才更有意義”!
許虹熱切的看著許樂,衝著許樂敬了個禮,“收到”!
許樂拍了拍許虹的肩膀,“走吧,先找個地方住下,吃點飯,中午都沒吃飯了”!
隨後,許虹帶著大家來到了運河旁的一個大酒店,酒店不高,八層,許樂他們先訂了房間,洗了把臉,隨後就下了樓來到街邊,對岸就是大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