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潛龍勿用 第十九章 論劍(第1/2頁)
章節報錯
張蒙來到這個時代不過短短數日,卻因為繼承原主人的思維以及軀體從而能夠快速適應環境。只說眼前,若不是原主人與曹操有不錯的私交,曹操絕不肯輕易吐露他所知道的種種內情,而結合曹操的敘述以及前世所知,張蒙認為董卓進京掌控朝政已成定局。
人人都想登上權力的巔峰,兩世為人的張蒙更是如此。只是現實是冰冷的,現在的他,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小郎官,身處亂局,稍不留意就會萬劫不復。他不得不仔細考慮自己接下來的每一個決定。
當前局勢撥雲見日,已經很明朗了,袁隗十有八九會拉攏董卓,董卓則不出意外將正式登上朝廷政治舞臺的中央,親近董卓,就有很大機會雞犬升天。
“我軍中正需要你這樣的俊才。”
董卓的話猶在耳邊迴響,張蒙想了片刻,又笑著搖了搖頭。難道要依附董卓?短期內似乎可行,那麼放長遠到底是不是明智的選擇?
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在張蒙的腦海中交織纏結,勞累了一整日的他很快就沉沉睡去。
次日清晨,雲銷雨霽。
張蒙起身,到後院的井邊打水稍加洗漱,院中劍光錯落,原來曹操與閔貢正在比試,史阿與單仲則在旁觀戰。
兩人雖為切磋,但進退有矩鬥招不鬥力,來去幾個回合,只見身影穿梭,劍刃卻相交甚少,偶爾碰到,也如同蜻蜓點水,清響一聲而已。
先秦以來,因受“君子武備,所以衛身”思想的影響,社會崇尚武功,劍術高明之人往往能夠受到尊重和擁有顯赫的名聲,而且相較於刀、戟等兵器,劍的品位高雅尊貴,練劍的風氣在士大夫中十分流行,比如東方朔、司馬相如等文士皆擅長劍術。
時下閔貢看著瘦削單薄,可面對久任武職的曹操,依然不落下風。
張蒙邊喝水邊笑道:“閔公拿起劍便生龍活虎,全然不見昨日萎靡之態了。”
史阿給張蒙見了禮,說道:“閔公受的是皮外傷,不及骨肉,休息一宿恢復不少,此時稍作運動,利於化瘀。”又道,“槍剳一線、劍走一偏,曹君的劍術招式多變,多取巧,靈動有餘,沉穩不足,容易露出破綻。”
曹操想是聽到了史阿的點評,後撤兩步,針鋒相對道:“莊子《說劍》有云:‘夫為劍者,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後之以發,先之以至’,可見劍術的關鍵在於先示敵以弱,誘敵冒進,再圖反擊。《呂氏春秋》也說擊劍為‘以短入長,倏忽縱橫之術也’,可見劍術如兵法,虛虛實實、實實虛虛。五年前,我為騎都尉,追隨都鄉侯擊潁川黃巾賊,敵眾我寡,都鄉侯用奇計以少勝多,正暗合劍術道理。”這裡的“都鄉侯”即為現任左將軍皇甫嵩,乃當世名將,在鎮壓黃巾的戰事中威震天下,是許多武人的追崇的目標。
閔貢聞言道:“此話不錯,上過戰場的劍,當是比我這閣中之劍來得銳利。”說著收劍回鞘。
沒想到曹操此時卻快步突進,將劍搭在了閔貢的肩上。
閔貢雙手展開,尷尬道:“曹君,劍比完了,何需如此。”
曹操搖頭道:“戰事一開,是否結束,可從來不歸單獨一方說了算。”隨即展眼舒眉,“閔公,這場比試,是你輸了。”
閔貢不予計較,點了點頭,走到邊上。
曹操頗為得意,看到張蒙,將劍鋒挑起,對著他道:“承英,來,過兩招。”
張蒙並不想與曹操交手,一句話自己冒出口:“《禮記》雲‘劍則啟櫝,蓋襲之,加夫與劍焉’,孟德兄,閔公的腿腳既然活動開了,你我還是改日交手吧。”
劍為君子之器,獨尊儒術後,劍器與劍具承載了儒家正直仁厚的觀念,有了新的意義,代表著君子士人應有的氣節與涵養。張蒙引用《禮記》的那句話,是祖父張奐傳下的家訓,指的是向外人展示自己的劍時,應該先將劍櫝的蓋開啟並仰置,再將劍櫝放在蓋上,這樣劍櫝中的劍自然而然會顯露出來,寓意著挺拔而不失謙和、鋒銳而不露芒的精神,用在這裡,自是暗諷曹操盛氣凌人、無故尋釁的行為了。
曹操本來興致勃勃,聽他這麼說,撇撇嘴道:“不爽快,不爽快。”也不再提比劍了。
天氣好轉,正好出發。閔貢知張蒙等人要去雒陽城,也要同去。他雖說腿腳利索了很多,但畢竟年紀長,張蒙便將自己的馬給他騎,自己步行。
閔貢讚道:“張氏子,後生可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