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潛龍勿用 第十八章 七寸(第2/2頁)
章節報錯
閔貢道:“可是大將軍都死了,大敵十常侍也垮臺了,他叔侄何必見外?”
曹操搖頭道:“大將軍是死了,但樹倒根猶在,不說別的,何太后活得好好的呢。”
張蒙聞言,猛然醒悟:“原來如此!原來太傅忌憚的是何氏。”
曹操道:“承英,你腦袋可比從前靈活多了,嘿嘿,是這個道理。鄉間三人爭井,兩個弱的合作幹掉了強的,但為了獨佔井水,兩個弱的不可避免也要分出個強弱。鄉野百姓爭一口小小的井尚且如此,政壇上爭權奪利,更是你死我活。”
外戚與士大夫為代表的朝臣本就是因為共同的敵人暫時走到一起,當共同的敵人消失,在對政治資源的爭奪中,共存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曹操舔了舔乾燥的嘴唇,轉著脖子,故作淡然道:“我說了這麼多,都是前情,但有了這些前情,再加上這最後一點,二位必能立刻想清楚太傅如今的所作所為。”語停片刻,似笑非笑著補充,“當今天子,嘿嘿,是何太后所生。”
即便張蒙已經想到了這裡,可還是不由自主心頭一震。
閔貢同樣驚訝,倒吸口涼氣:“但......何太后不是與大將軍政見不和嗎?”又道,“我曾聽聞宮中流言,何太后與車騎將軍何苗,更偏向十常侍呢。”
曹操道:“是,何苗與大將軍有隙,連帶著何太后也不認可大將軍與十常侍勢成水火的態度。但別忘了,現在十常侍死了,何苗也死了,何太后還剩下什麼?只有大將軍剩下的那些餘資,她必然要以此維持她何氏的地位。太傅好不容易等到大將軍與十常侍都倒了,哪裡會容忍何氏再立出一面旗幟,聚攏前二者的餘黨呢?”
這些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以及政治手段,張蒙在前世實在是難以想象,更令他驚訝的是,原本歷史上一筆帶過的事情,深入其中,細節竟然如此出人意料。他心中思忖:“本以為用自己前世的見識能夠在這個時代過得遊刃有餘,可聽曹操這一番局內人的陳說,我想的還是太少了。這個時代的人和事,遠非後人所想的那麼簡單啊。”
閔貢越想越覺得不妙,雙手都開始微微顫抖:“太傅......袁隗,他竟然想......”
張蒙肅面不語,事到如今,袁隗的意圖已經呼之欲出。何太后在雒陽的立身之本便是兒子、也就是當今天子劉辯,打蛇打七寸,袁隗要扳倒她,會怎麼做不言而喻。
“權慾薰心,汝南袁氏的確比不上弘農楊氏。”閔貢仰天長嘆。
當今之世,以家學傳承顯赫的汝南袁氏與弘農楊氏都是一等一的世家大族。不同的是,弘農楊氏一直堅持著“清”、“廉”的家風,但汝南袁氏則從袁紹的父親袁逢與叔父袁隗這一代開始,頻繁結交外戚與宦官,為家族謀求政治資本與利益,不但家風變得豪奢浮誇,野心也隨之水漲船高。因此兩個頂級家族相比,時人多貴楊氏,而輕袁氏。
閔貢心中猶且不甘,道:“何氏雖無德,可畢竟經營多年,勢力不俗。哪怕袁隗位高權重,可袁紹不肯幫他,他沒有兵馬,一旦亂來,怎能彈壓住朝野的反對之人?靠袁術、桓典?哼,不夠格吧。”直到現在,他還是以“何氏”指代心中那個不敢也不願提起的人。
張蒙這時說道:“以我之見,有個人,倒很有可能成為太傅手中的刀。”
曹操與閔貢同時一驚:“誰?”
“董卓。”張蒙肅聲道,“必是此人。”
曹操邊想邊說:“橋瑁回東郡去了,不必提。其餘王匡、鮑信等兵馬少,亦不足道。雒陽附近的外援客兵能稱強勁者,唯有董卓與丁原,那麼袁隗選擇的,為何不能是丁原而是董卓?丁原兵強馬壯,實力絕不在董卓之下。”
張蒙理順了腦中思路道:“這二人有區別。丁原是大將軍當初親召入京的,從大將軍闢丁原舊部張楊、張遼等為自己府內屬官,以及封丁原為九卿之一的執金吾等舉動可見,大將軍對其人非常倚重,這樣的人,對何氏必然忠心,指望他為太傅效力,不現實。”
曹操道:“董卓不也是?”隨後一拍手,“是了,董卓入京,受的是袁本初的提議,大將軍還曾多次阻攔來著。”
“正是,二者取其一,還是董卓更合適。太傅要想盡快穩定形勢,十有八九會延攬他。”
曹操思索須臾,只覺邏輯清晰,暗自頷首,看向張蒙的表情更是微妙。
閔貢擊髀嘆道:“若照此說來,太傅當政,只怕雒陽一波未平一波又將起了。”
張蒙聽了,並未接話,此時此刻卻有一個計劃逐漸在心中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