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潛龍勿用 第十一章 大不敬當斬(第1/2頁)
章節報錯
雨下大半日,臨近遲暮才稍稍轉小,不過仍是淅淅瀝瀝下個不住,溼溼涼涼的。
北邙阪雒舍中劍拔弩張的緊張氣氛早已消弭無蹤,瓦屋院落寧靜如常。
張蒙坐在前堂長滿青苔的石階上,望著院內來去穿梭的甲士,回想起不久前的驚心動魄兀自發怔。冷不丁有人自後拍他的肩頭,他渾身一震,下意識握緊了劍柄,回頭看去,一張小臉正笑眯眯地湊過來。
“董侯。”
張蒙舒口氣,鬆開手,露出欣慰的神情。
年幼的劉協在他身邊蹲下來,雙手托腮,不說話直直盯著他。
“陛下他......”
“你放心吧,董卓瞧著莽撞,但執禮甚恭,說話亦有分寸,比張讓那些閹人和善多了。”劉協搖晃著腦袋,緊張的神情緩和了不少,“他貌似是個好人。”
張蒙欲言又止,輕嘆兩聲。
劉協停頓片刻,複道:“承英,我聽說適才你兇險萬狀,幾乎與董卓的人馬鬥起來?”
“是......咳咳,好在閔公挺身而出,替我解了圍。”
劉協很感興趣,追問:“哦?閔公赤手空拳,怎麼替你解的圍?說來我聽聽。”
張蒙苦笑著回道:“閔公報出我的身世,遂將一場刀兵化為無形。”
二人沒說幾句,前堂另一側傳來橐橐靴聲,隨即有人高呼:“張然明之孫何在?”彷彿半空中炸響個霹靂。
張蒙拉著劉協站起身,面前一名身形魁偉的漢子大搖大擺走到跟前,正是董卓。
與董卓並肩站立的是名身著素色襦袴、頭裹幅巾的清癯白鬚老者,此人便是劉協口中的“閔公”,名為閔貢,剛才就是他及時阻止了董卓軍與張蒙的火併。
閔貢任職河南中部掾,本職巡視雒陽附近河南諸縣軍政,雒陽亂起,他在郊外找到天子劉辯以及劉協一行人,不離不棄保護至今。
張蒙拱手先道:“閔公。”而後移目董卓,點了點頭,“董公。”
董卓個頭甚高,看人又喜歡眯著眼,總有種睥睨的傲慢,他看著張蒙,聲音洪亮:“若非閔公及時提醒,我險些傷及故人之後。嘿嘿,令祖張公與我有舊,二十多年前,我投在張公麾下為軍司馬,曾攜手共破西羌亂賊,結下厚誼。後來張公入朝為官,便少謀面了。張公學識廣博且高風亮節,我一直十分敬佩。你是涼州人,又是張公的孫兒,咱們自當親近。”
張蒙笑笑道:“董公之名如雷貫耳,祖君嘴邊亦常提起。”
董卓喜道:“哦?張公說起過我?他說什麼?”
張蒙敷衍幾句:“多是董公奮勇無敵、為國為民的忠義之舉。”
董卓撫掌大笑:“好、好啊!張公表面清高孤直,實則還是看重我的。”
張蒙話雖如此,心下卻不以為然,因為他清楚記得,數年前祖父告老還鄉,居家講學期間,董卓曾不止一次派人送禮,意欲拉攏結好,全被祖父拒絕了。私下提起董卓其人,祖父的評價便是“日後亂朝綱者,必此人也”,可謂極有先見之明瞭。
董卓笑了一陣,俄而悵然,嘆道:“可惜張公已經離世,當初若非軍旅羈勞,我必當親自到場弔唁,唉,可惜、可惜......閔公,多虧你出面,否則我便鑄成大錯了呦。”
閔貢道:“張公與我同窗,承英一如我子侄,無論公私,都得捨命相護。”
董卓這時又笑起來:“閔公,實不相瞞,你那時一聲斷喝,我聽在耳中,還道這張家小子是天子或是陳留王呢,一不留神,怕就犯下欺君弒王之罪嘍,哈哈!”
他本意戲言,誰料話音未落,劉協立刻厲聲駁斥:“臣子安敢調笑君王!昔日鄧通戲殿上,大不敬,當斬。你胡言亂語,是想當下一個鄧通嗎?”
一語既出,滿堂皆驚。張蒙看著董卓陰晴不定的臉色,心中著實為劉協捏了把汗。
鄧通是西漢文帝時的佞臣,斂財無數、飛揚跋扈,當時人人皆避其鋒芒,唯有諍臣申屠嘉在文帝面前直斥鄧通戲謔無狀,按律當斬。這一事蹟記載於《漢書》中,雖然並不生僻,但在這種場合從一個八九歲的孩童口中說出,著實令人驚訝。
董卓張嘴訝異,低頭目視劉協:“此子何人?”
閔貢應答:“此即陳留王也。”
董卓聞聽此言,再看劉協,眼中光芒閃動,行禮致歉。
劉協見狀,倒也不緊不慢,撣了撣雙袖,一手橫放胸前,一手往外展開,正顏告誡:“過而改之,善莫大焉。董公救駕有功,小過不掩大功,公家大度,不予計較。”
董卓認真道:“謝大王恩典。”
張蒙看在眼裡,暗自點頭。在他固有的認知中,東漢末代皇帝劉協身為九五之尊,給世人的印象從不離孱弱、無能等字眼,一生似乎都在窩囊中度過,是個十足的廢物。但這個認知在他回憶起原主人過去的經歷後很快就被推翻了。
透過與劉協本人接觸,他發現,即便只是個總角之齡的孩童,劉協所展現出的素質與氣度,已經遠遠顛覆了他對一般同齡孩童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