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現在的晉國,公室極弱,國君不但年輕而且身體狀況非常差。六卿都忙著為自己謀求私利,賢大夫叔向等人根本無能為力,而且叔向、師曠等人都相繼去世。晉國霸業,難道真要玩完了麼?

本就有意爭奪霸業的齊國國君齊景公一直在盯著晉國,看到晉國這個樣子樂開了花。不趕快趁機示示齊國之威,那寡人真是對不起列祖列宗啊。

公元前526年二月,齊國大舉進攻徐國。徐國哪裡是齊國的對手?趕快臣服吧。不但徐國臣服,連齊國周邊的郯國、莒國都被齊國嚇壞了,主動表示追隨齊國。

齊景公洋洋得意地召集了齊國、郯國、徐國、莒國四國會盟,史稱蒲隧會盟,初步確立起在山東的霸權。

魯國人嚇壞了,齊魯一直不和,齊國強勢展示地區霸權,令魯國不得不趕緊去央求晉國干涉。但晉國怎麼幹涉?晉國忙著擴大地盤呢,於是,這邊,晉國打鮮虞打得興高彩烈,根本無暇來管魯國。

所以,當時魯昭公親自赴晉國,卻被晉國人擋在了黃河邊,讓他別去了。魯昭公只能悻悻而歸。

晉國無暇來管魯國的事,還有一個原因,那便是這一年,即公元前526年八月,晉國國君晉昭公薨了。晉國忙著國內大喪,齊景公樂了:看來,晉國更加無暇顧及齊國在山東一帶的動作了。

齊景公心中有一盤大棋,一盤針對晉國的大棋,也是一盤重奪齊國霸業的大棋。這對晉國來講不是什麼好訊息,但晉國卻幾乎無能為力。

再看鄭國。鄭國永遠是春秋江湖一個重要的中原諸侯,此時的鄭國,在子產的執政下,國力開始恢復,但仍舊對晉國忠心耿耿。韓起剛剛聘問過鄭國,兩國進一步加強了關係,韓起還向鄭國六卿贈送了馬匹。但鄭國,肯定要成為齊國爭取的物件。

宋國呢?宋國本來是值得放心的,對晉國可謂是死忠。但此時的宋國國君宋元公卻是一個令人不放心的主,這傢伙寵信近侍,自己又極不講信用,宋國國內正醞釀著一場大內亂。

衛國也差不多,本來都是晉國的忠心小弟,但衛國國君衛靈公此人暴虐,衛國內部也是遲早要爆發權力鬥爭的。曹國根本就是一個無所事事的國家,藉著弭兵會盟世界和平的機會,本應大力發展內政,但整個江湖幾乎沒聽到過曹國有什麼象樣的舉動,可以忽略不計。

陳國和蔡國剛剛在楚國國君楚平王的恩准下復了國,家裡事務一大堆,此時根本無暇於江湖事務,反正也是跑跑龍套。不過,由於在當時弭兵會盟期間,這兩國居然會被楚國所滅,晉國作為中原諸侯聯盟盟主居然一點也不管,使陳、蔡兩國對晉國是心灰意冷。此時的陳、蔡兩國是鐵心跟著楚國了。

那楚國呢?楚國在新國君楚平王的領導下,貌似給全世界一個新的楚國形象,一個愛好和平的形象。楚國不但讓陳國和蔡國復了國,甚至還想著將以前侵佔鄭國的幾個城邑都要還給鄭國。楚國沒有染指中原的任何意思,倒是趁著一支戎狄部落內訌的機會,滅了這支戎狄部落。

然後,便是將全部心思對準了世仇吳國。在這段時期,楚國與吳國不斷爆發戰爭。只是令全世界諸侯想不通的是,強大的楚國貌似在本應該很弱小的吳國面前卻總是吃虧。

不管怎樣,此時的楚國,不需要晉國擔心。

那西方大國秦國呢?秦國非常老實,此時與晉國已經達成了和好協議,國君正是秦哀公,一副與世無爭的樣子。

整個世界局勢就是這樣,除了齊國,晉國沒有任何值得擔心的事。按理,晉國趁機可以大有作為,至少不能讓齊國亂來。但是,晉國卻偏偏對齊國失去了防範之心,至少讓齊國有了一種感覺:晉國不行了,江湖該由咱大齊出來主持了。

就在這樣的情況下,晉國國君晉昭公突然病逝,而且可以肯定的是又是一個英年早逝的主,從他的爺爺晉悼公的生卒年份起算,晉昭公陽壽根本未到三十歲!

晉國,本來已經讓晉悼公給統治得很好了,無論內政,還是外交,都以一個強勢的形象展現在春秋江湖。但可惜,晉悼公在不到三十歲便英年早逝。

繼位的晉平公又只是在一開始貌似有了些作為,但到後來便亂來了,醉心於花天酒地,熱衷於搞庭臺樓閣這樣的工程建設,對公卿大夫根本缺乏約束,使晉國公室急劇衰落,公卿家族勢力急劇膨脹。

到了晉昭公時期,可以說晉國公室基本沒有什麼權力,又攤上一個短命,晉國,已經到了由晉國六卿各自掌握部分權力、基本架空國君的狀況了,這為後來的晉國被公卿大族所瓜分奠定了基礎。

晉昭公之子姬去疾,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即的位,史稱晉頃公。春秋的晉國風雲,便由這位晉頃公來表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