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六章 封建主義與經濟學(第1/2頁)
章節報錯
花了半個時辰的時間,雙方就確定了利益分配問題。
和謝信預料的不同,荀爽只留下了半成的股份,半成以謝信名義交給潁川陳家,最後一成交給豫州袁家。
“造紙的發明人過於複雜,所以無法進一步在他們身上獲取股份,這也是一個無奈的問題。
不過若日後有人要向他們購買股份,還望賢侄勸誡他們不要死守那麼點股份,適當放棄大部分股份也是一個自保之舉。”荀爽最後嚴肅的對謝信說到。
“叔父,陳家還好,但為什麼要給一成股份給袁家?”謝信問了句。
“原因很簡單,袁家控制了大漢三成的市場,若是沒有他們的股份,在他們的運轉之下,你的紙張甚至出不了遵義鄉。”荀爽若無其事的回答到。
“三成?!但是,不是還有其餘七成麼?”謝信還是不太明白。
“你以為袁家四世三公,都是依靠地租和俸祿過日子的?自成為世家那一天,商隊自然就會組建。那麼多代下來,商隊遍佈整個大漢,代理商人世家就超過五個。”荀爽一副‘你沒見識’的表情瞪了瞪謝信。
“世家難道都這樣?!”謝信苦笑著問到。
“除非是規規矩矩吃地租和俸祿的傻子,否則能夠成為世家的家族,幾乎都這樣。
而那些傻子,一般都成不了家族,依靠帝王的恩寵最多三代就沒落了。更別說遇到改朝換代,先被滅門的就是他們。”荀爽無奈的回答到。
“那個……小侄一直有個疑問……”謝信突然說了句。
“你我叔侄二人,有何問題但說無妨!”荀爽淡淡一笑。
“以前看書,先人說話都文縐縐的,為什麼至今我等說話那麼的直接,甚至一些粗口話也會出現?!”謝信終於提出了這個一直想問,卻又不敢問的問題。
“噗嗤……呵呵……”哪曾想到,剛說完荀爽就忍不住笑了。
笑了一會,他才忍住了笑意解釋到:“歷史是何人書寫?自然是由史官,地方的野史是何人撰寫,自然也是文人。
為尊者諱為聖人諱,先人們的那些粗口髒話,為了維護他們的形象,自然是要全部刪去的。這類寫作手法,名為春秋筆法,賢侄是不是忘記了?!
兩者對話,若是語言直白,就彷彿是在記錄而不是在著作。所以那些文人為了賣弄自己的文采,自然要好好修辭一下,所以就有了那文縐縐,寓意深刻的對話和文學。
而如今你我對話,若是每句話都之乎者也,引經據典什麼的,先不說聽起來麻煩,也容易將對方的意圖理解錯誤不是?
一般情況下,也只有互相考校、互相辯論的時候,才會用上那些玩意。主要是一來考驗對方的知識程度,二來也是可以使要表達的意思含糊不清,以達到使對方理解錯誤,以至於露出破綻的目的。”
好吧,謝信終於明白了,為什麼當年上歷史課的時候,他們歷史老師對他們就說了那麼一句話:“完全相信歷史的,絕對是白痴一個!”
說到底,歷史都是文人記錄的,要記錄的內容更是經過一番加工過的。每一個朝代,君王自然希望歷史更符合自己的需求,所以一代又一代下去,最初的歷史或許已經遺失了大部分,而且還有可能和真正的歷史已經不太相符了。
若是完全相信歷史的記載就可以了,那麼還要考古這門學問幹什麼?!
兩人又針對利益分配問題商量了一下,最後謝信也稍微問了句:“陛下那邊不給股份,真的沒有問題嗎?”
他當然知道沒有問題,但還是希望在荀爽口中知道。
“他身為一國之君,其實一早就已經分配到了屬於他的利潤。要知道你販賣紙張,是要交稅的,而這些稅賦何嘗不是進了陛下的腰包裡面。
“進的應該是國庫而不是內帑吧?”謝信問了問。
“我之前說了,這天下都是陛下一人的,這內帑和國庫又有什麼區別?昏君固然內帑國庫的錢都會動用。但賢君在儘量動用內帑之時,遇到了什麼應急的需要,何嘗不會動用國庫的銀子?!”又是一副‘你是白痴嗎’的表情看過來。
“先不管大漢是不是一家之國,我等造紙賺錢,陛下他就不會眼紅?”謝信很快就提出了一個關鍵性的問題。
“除非你不是人,除非你是一個不貪財的聖人,否則沒有不眼紅的。”荀爽坦誠的回答到,只是話鋒一轉:“所以,我們要拉攏袁家。”
見謝信還不太明白,他便進一步解釋到:“比如商會,東家自然不能將事情一股腦都攬在懷裡,僱傭或者提拔管事那是必然的。
人心都是不安分的,所以東家在任命管事的同時,也劃出了一道底線。只要管事不逾越這條底線,那麼私下做點什麼,他不會深入過問。
可一旦東家眼紅某個管事的某個賺錢的途徑,他依然是東家,依然可以強行奪取這個途徑。但若是這個途徑已經被所有管事分配好,東家就算眼紅,也無可奈何。
畢竟他也並非什麼都得不到,這個途徑是藉助他的商會才能達到效果的,就算得不到大頭,運輸和管理什麼的。所以比起那些只能看著,卻不能吃喝的下僕而言,他還是可以喝點湯水,也就可以知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