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六章 封建主義與經濟學(第2/2頁)
章節報錯
須知一旦他眼紅到要和管事們對抗,從而失去了這些管事,那麼且不說下僕之中有誰願意擔當這個朝不保夕的職位,且說管事全部離職之後造成的混亂,也足夠商會大動亂一把,甚至被其他商會吞併的了。”
“那若是管事階層兢兢業業,以遵守本分為己任,不貪不佔,東家豈非就沒有眼紅的情況出現?!”謝信笑著說到。
“之前說過,死忠必須依靠主子的恩寵。一旦主子陽壽盡了,新的主子喜不喜歡他是一回事,下面的人可是已經等著將他拉下管事之位了。
說到底,管事之位就那麼幾個,看著它們的卻有數千萬人。如何保住自己的位置是一個大學問。
我等世家,紮根於華夏大地,延續千百年而不衰。你以為僅僅靠家傳的學識和武藝,就能夠做到這一點嗎?
想要做官的畢竟是多數,但有資格做官的只有少數。那我等要如何保住自己的官位,甚至更進一步?
交際!應酬!說穿了,就是互相拉攏,互相打壓,在一般看不見的地方,掀起一場沒有烽煙,但比真正戰場還要慘烈的戰爭。
戰爭最重要的就是後勤,沒有錢一切都是空虛的。所以為了保住自己的職位,就必須先賺錢。田租和俸祿最多隻夠日常開銷,最多略有結餘,但絕對不適合政治拼殺。
只有佔據更多是資金,更多的資源,才能更穩妥的立足於官場。而權力越高,所能獲得的東西也就越多,這是一個說不清良性還是惡性的迴圈。
有官職的世家,在朝堂上拼殺。而沒有官職的世家,則需要付出足夠大的代價,才能獲得繼續延續的資格。這個代價,同樣無法依靠田租來維持。
由此說句難聽的話,賢侄的《經濟學》固然是前無古人的著作,但其實已經得罪了整個大漢的世家。若非我等有能力,讓陛下無法推行商稅改革,只怕賢侄你早已為自己招來殺身之禍。”荀爽不知道怎麼的,將想要說的一股腦都說了出來。
聽了荀爽的話,謝信這才反應過來。
經濟學固然是讓國家創收的好東西,但卻涉及到了世家們的利益。
為什麼後世明朝要輕商稅和禁海?
說到底就是因為世家們要藉助朝廷的這個政策,為自己大量收斂錢財。
這個時代經商困難嗎?其實並不困難。
有後臺的商會,都會有特別的印記,經過關卡的時候士卒都會事先得到通告,不收取他們的關稅。
關稅和其他雜稅的出現,主要是為了將一般的小販和私人商會卡住而存在的。只有將他們的成本無限擴大,才能確保自己的商會賺取足夠的利潤。
若是按照謝信的經濟學,取消一切關稅改收交易稅,唯一的後果就是大家都公平競爭,這自然使得享受了多年特權的世家非常不滿。
以工代賑好不好?當然好,節省了不少的開銷。
但對世家不好,既不能趁機吸收廉價的奴僕,更不能利用流民拉高食品的價格,以此牟利。
世家的最高奧義,就是用朝廷來背黑鍋,利用各種苛刻的政策,來為自己牟取更多的利益。而那些所謂寬容的政策,則都是針對他們世家實施的。
可以說,在封建主義,經濟學簡直就是帝王家的恩物,但同時也是危害世家根本利益的毒物。
在這個國為君有,官僚階級享有特權,法律無法貫徹下去的年代,經濟學是推廣不起來的。世家們,也不會允許經濟學被推廣起來。
既然如此,那麼遼西那邊為什麼可以推廣?!
因為幽州之地人本來就少,人少市場就少,那麼點地盤收入少了也少不到哪裡去。而且僅有的幾個世家,已經完全依附公孫家。
公孫家就是遼西的實際統治者,所以他們以老闆的身份推廣經濟學,對於公孫家而言自然是極其歡迎的。
而毛玠等人要麼就是寒門出身,要麼乾脆家族不在幽州。後面就算在幽州落戶,並且形成世家,早已習慣了那個政策的他們,只要不進一步禍及他們的利益,那麼他們也就不會有太大的反彈。
其他州郡的世家,已經享受特權多年,若是完全改革,其結果就是他們的利益大幅度遭到損害,他們不暴跳如雷,甚至買兇殺人已經算是給謝信面子了。
總而言之,在封建時期,經濟學這個玩意最適合在開國時期開始制定,同時不宜輕易更改,否則日後將很難得到落實。
這個,就是現實,無情的現實。
歸根到底,還是‘利益’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