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老友聚初知荊州
章節報錯
不一會,府內一七旬老人箭步走出,人未至聲先至,“文舉老友,可想煞老朽了!”身後跟隨家眷子孫紛紛向孔融等人行禮,這張儉與孔融相差近40歲,只因孔融曾以命相救,再加上孔融才名和文學造詣,張儉不敢以長輩自居,稱孔融為忘年之交。
孔融忙還禮“拜見元節兄長!”身後孔煜張遼等人也跟隨施禮!
“那日一別已有二十餘年未見了,文舉也年近不惑了,哈哈哈,快快隨我進府一敘!”張儉顯得分外激動拉著孔融的手似乎都在顫抖,徑直引孔融進入內堂,吩咐家人設宴!進了內堂,賓主落座,張儉笑著對孔融說:“文舉,怎地想起來看我這個老頭子!”
“不瞞兄長,弟實有一事相求!”孔融也不隱瞞,畢竟與張儉是生死之交,客套什麼的根本用不上。
“何事?但說無妨,文舉能用的上我這把老骨頭,我必定相助!”張儉說道。
“唉~”孔融長長嘆了口氣,說:“兄長有所不知,如今朝廷董氏逆臣當道,廢少帝立新帝,雖為漢臣實為漢賊,弟不滿其做法據理力爭獲罪,幸得蔡伯喈等人相救才能出獄,逆賊便又生一計,假託新帝旨意命我赴青州北海國上任,我本意辭官而去,但不忍社稷崩塌,只能上任,朝中太尉楊彪、京兆尹司馬防等好友看出是賊人慾借北海國黃巾餘黨之手加害於我,於是給我書信一封給荊州牧劉景升,願其顧念皇室宗親身份借我兵丁助我平定北海叛亂,我雖對劉景升早已慕名,但無交集,深知兄長與劉荊州甚厚,便來見兄長求兄長相助勸說。”
“原來如此,此事不難,有那二人親筆書信,我便也只是錦上添花而已!”張儉輕撫鬍鬚略作思考,這事確實不難。“這樣我下午便去見劉景升,文舉便在我府中下榻,靜候佳音!”
“這便謝過元節兄長了!”孔融大喜,起身拜謝!
“文舉,何必多禮!豈不當我為友乎?”張儉佯裝生氣,看向孔融身後幾人,“只顧與老友敘舊,倒是怠慢了客人,這幾位是?”
孔融起身,指向孔煜說:“回兄長話,此乃犬子,名孔煜!”又看向張遼等人,接著說:“此乃原幷州刺史丁建陽屬下騎兵都尉姓張名遼字文遠,因飽含忠君愛國之心,又與煜兒機緣巧合之下相識相交,現拜我門下為家將!身後的弟兄皆是文遠同鄉一起來投,便作護衛!”
“原都是忠義之士,請恕老夫怠慢各位!”張儉一生清風亮節最喜忠義之人,聽得孔融介紹,張儉忙起身向張遼等人拱手施禮說道。
“我等怎敢受元節先生之禮!先生真是折煞我等!”張遼連忙領著兄弟們再向張儉行禮!
張儉忙吩咐家人為孔煜和張遼等人設定宴席!然後饒有興致的看著孔煜,說道:“這就是來自洛陽的文人所傳的拜盧子幹為師的‘蓮花公子’吧!”喜愛之情溢於言表!
“伯父謬讚了!小侄愧不敢當!”孔煜臉皮雖厚,但也經不住當世名人當面誇讚,小臉頓時一紅,趕忙施禮道。
“哈哈,有何不敢當,賢侄4歲成文蓮花與君子之說,怕是大多數文人未能及也!之後可還有佳作?”張儉愛才,尤其是看到好友家有這樣優秀的孩子。
孔煜剛要說沒有偶得之類謙虛的話,沒想到張遼此時插話:“元節先生,我與二公子相識便是感念二公子忠義,並獲贈一文《千里馬說》,我一直貼身收藏,請元節先生過目!”張遼隨即取出孔煜贈予他的那寫著千里馬說的半截長袍!張遼雖認孔融為主公,實際上是認定了孔煜,聽得海內名士誇讚孔煜心中也是自豪,便想再給他增彩,根本不顧及孔煜給他的白眼!
張儉拿起長袍,認真讀完,面上喜色更甚,大聲笑道:“世人皆言孔家蓮花公子文章華美道德高尚當世小君子,有乃父之風,傳先祖聖人之德行,卻不知還有這識人用人之能,煜兒前途不可限量,不可限量啊!”張儉由衷的話卻誇的孔煜一臉臊紅,這抄襲被人誇讚縱使臉皮再厚也抵擋不住,孔煜只能恨恨的瞪了張遼一眼,張遼卻當沒看到一樣臉上喜色更重。可孔煜卻沒想到張遼這無心之舉,卻給他以後帶來了無盡的好處,千里馬說經由海內名士張儉之口傳播,天下有才學之人,爭相去尋找孔煜這個伯樂,去當千里馬,這裡暫且不再多說。
一場宴會賓主盡歡,席間張儉也向孔融介紹了劉表到荊州的經過,一則是讓孔融對劉表有所瞭解,二則是給即將赴任北海國的孔融提供借鑑參考。這劉表也是天地間的英雄人物,竟與歷史上懦弱之人的評價相差較遠,劉表接到任命後沒有任何勢力可言,單騎隻身入荊州,靠著自己皇室宗親的名頭和江夏八駿的聲名結交荊州豪族世家蒯家蒯良、蒯越,蔡家蔡瑁,黃家黃承彥等人,依靠豪族世家勢力倒是也殺伐果斷,用計斬殺地方豪強勢力五十五個世家首領,解決了荊州由來已久的宗賊之患,又恩威並濟施仁義之道拉攏了其他豪強世家勢力,完成了荊州新舊世家勢力的大換血,牢牢把荊州控制在手中,後透過鎮壓和招撫齊用的方式解決了荊州之內的黃巾賊等農民起義軍,解決了荊州亂局,招降兵丁更是補充了荊州兵力不足現象,另外劉表好文學,開辦官學,在荊州發展了良好的文風,才人不斷湧現。形成了現在劉表主政荊州,蒯家、蔡家、黃家三大豪族世家輔佐,眾多新貴世家歸附,治內安定,代甲十萬之眾的局面,嫣然是亂世之中的世外桃源之地。
當然這都是出自劉表好友張儉之口,讚美居多,孔煜暗暗思量,劉表確實英雄,給荊州打下好的根基,但過分重文輕武,內政雖好卻在亂世無法轉換成勢力優勢,守成有餘而發展空間不足,加上過分依賴豪族世家,也只是因個人魅力聚集了豪族的支援沒有很好的控制,正所謂成也豪族,敗也豪族,導致他死後荊州勢力分崩離析,轉頭看了看自己的父親孔融,從後世角度觀察他倆過往何其相似,於是下定決心,一定要轉變這樣的結局。
宴會散後,張儉也不願拖著,在安頓好孔融等人休息後,便急急出門去見劉表,畢竟是生死之交所託之事,必須要盡心盡責,儘快辦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