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另一頭孔煜二人,回到船上,張遼仍然憤憤不平,他可從未吃過如此大的虧,一聽說孔煜竟然拿10塊金餅去贖他,雖然心中對孔煜感激萬分,但是依然讓他氣的不得了,對著孔煜絮絮叨叨沒完沒了的說,要是孔煜剛才不攔著他,他就一個人能把那一船的水賊全收拾了,說到後來頗有埋怨孔煜阻止他的意思。最後逼得孔煜無語,大呼一聲‘水戰無雙的英豪,全賴我如何!’張遼臊的再也不多說話了,躲到船尾釣魚去了,孔煜耳邊才得清淨。雖說三碗濁酒不算什麼,但孔煜從未喝過酒,又是連幹三碗,此時倒是有些酒意上湧,轉頭到船艙趁著安靜補覺去了!

三河之水匯入這淯水,河道越來越寬,船速越來越快,往來船隻也越來越多,百舸爭遊倒也好生熱鬧,孔煜醒來時已是傍晚,孔融瞪了他一眼便不再理他繼續看書,想是因為未成年就學人家飲酒引起孔融的不快了。張遼依然在船尾釣魚,還是一臉的鬱悶,孔煜不願意招惹孔融匆匆吃了點乾糧,去安慰張遼,起初張遼也不甚願意搭理他,最後孔煜許諾今後再不提及‘水戰無雙的英豪’才算作罷,可笑壞了其他幾個兵士。上午經歷錦帆風波,回來睡了一天,渾身不舒服,孔煜纏著張遼給他喂招切磋起來,他這一路來劍術一直沒有中斷訓練,總找功夫練習,張遼這個猛將倒也是最好的練習對手,當然張遼也樂意奉陪,因為這孔煜身手越來越好,只是年齡較小力量上尚且不足,到拋開力量不說只是拆招二人倒也能鬥個旗鼓相當,偶爾不當心還容易著了孔煜的道。

鬥罷幾陣,兩人大汗淋漓,天也慢慢轉黑,靠在船尾,仰望落日。

“二公子,你說這大漢朝真的就像這太陽一樣就要落山了麼!”張遼不禁問道。

“任何事都有規律,有日出也必有日落,大漢朝欠的債太多了!虧欠百姓太多了!”孔煜唸叨著。

“那你為何還要立志為國盡忠,保這大漢江山?”張遼不解。

“這是為了完成與陛下的承諾,救陛下於水火,實現心中義氣;更是為了還百姓朗朗乾坤,讓百姓不再疾苦,幫這大漢朝還債!”不知不覺孔煜的心中所想也是發生了變化,剛穿越時只是想著做一個富家公子盡享人生繁華,雖生逢亂世,保一家平安足矣!可受到盧植愛民如子、王越俠之大義的教誨,又加上對前世本就是平頭百姓對百姓的情感,潛移默化中心中所想所念也發生改變。“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僻天下寒士俱歡顏!”孔煜再次唸叨起這首詩句,前世社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雖也有不平事,但對這句詩句的理解卻不怎麼深刻,此時每每念起,卻都會有一種責任感!

張遼也喃喃的重複孔煜念起的這句詩,低聲說“要做到這一點,太難!”不免心中一陣惆悵!

“易要為之,難亦要為之,這不就是我們的使命麼!”孔煜把自己的責任感說出。

“使命!”張遼重重重複這倆個字,對這就是大丈夫生於天地間應該做的麼!若沒有使命感那又與行屍走肉何異!想著看向孔煜,這個總能給自己帶來不一樣感覺的9歲孩童,此時就像歷經滄桑的百年智者,總能給自己耳目一新的感覺,或許自己跟著他是此生最正確的決定。

“文遠哥,你的志向是什麼?”孔煜反問張遼!

“為兵為將者,驅除外侵,保家衛國,此生之志就是征戰沙場馬革裹屍還!”張遼從小生長在雁門這邊陲之郡,常年受到外族侵略,年少時就立志當兵。

“好!這是將者之志,但我不願你只是衝鋒拼殺的猛將,我更希望你成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帥才,我相信你!”孔煜誠懇的對張遼說,張遼的能力他深深知道,如果儘早給張遼點明,會讓他少走彎路,儘快成長,真正成為自己的臂膀!

張遼聽完這話堅定的點頭,這倆人暢聊到深夜,最後竟相依在船尾睡著!

孔煜轉頭醒來已是清晨,身邊的張遼早已起身,正在與孔融商談著什麼,船早已行過蔡陽縣,又一條支流匯入這淯水白河,水道更寬,船家言馬上就襄陽城了,孔煜忙起身去尋孔融等人,原來他和張遼正在商議到襄陽城的計劃,決定現不去見劉表,而是現拜會生死好友張儉,這張儉曾因黨錮之亂獲罪,被孔融所救,引出孔氏一門三義的故事,也因此致使孔融大哥孔褒早亡,可以說孔家對張儉有大恩。張儉與劉表交情深厚,與其他六位荊州賢良文人被世人稱為“江夏八俊”,此次先拜訪張儉再去透過他引薦拜訪劉表,總比起楊彪、司馬防等人的書信更顯一絲親厚,或許有事半功倍之效,幾人商定完之後,已能看見襄陽城了。

襄陽為中華腹地的山水名城,這才是一座真正的城!古老的城牆仍然完好,憑山之峻,據江之險,沒有帝王之都的沉重,但借得一江春水,贏得十里風光,外攬山水之秀,內得人文之勝,自古就是商賈匯聚之地,這裡已成為內陸重要的交通和物流樞紐,汲取山水之精華。相傳襄陽城起源最早在春秋初期,即已存在的北津戍。是楚國北方的一個大型軍事渡口,位於襄陽城西南三里餘的真武山、琵琶山北麓。透過湖東與漢江相貫通的北渠檀溪水河道可方便出入漢江,江斜對岸是地勢高爽的鐵視窗,可與北津戍對置往來回返的碼頭,具備作大型軍事渡口的優越天然條件,成為春秋戰國期間楚國北進、東擴、西拓時楚軍尤其是楚王師出入的聚散地,是一處有相當基礎設施和舟楫糧秣之備的軍事要塞,逐步發展成為有相當規模和戍卒守衛的城邑。此時行船透過城東北看見兩岸正在熱火朝天的勞作,經詢問船家才知道,這是荊州牧劉表正在修建新城的施工場景。

抵達港口,幾人與船家分別,問詢路人便知這張儉府邸何在,可見張儉在荊州名望極高,幾人按照方向尋到張府。

孔融遞上拜帖,對門人說:“告知你家老爺,故友孔文舉到此拜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