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這樣算了?”

“不算了怎麼辦?”

“我這口惡氣還沒有嚥下去啊。”

“咽不下又能怎麼樣?都住在一個地方,低頭不見抬頭見,你說怎麼辦?”

“窩囊啊。眼睜睜地看著自己被人打,還不能還擊。”

“別唉聲嘆氣了,勝敗乃兵家常事。把我們大人的事先放一放,先考慮一下孩子的事吧。”

“怎麼考慮啊?”小男孩的父親問。

“首先要教育孩子,搶人家的東西不對,搶人家的東西不還,就更不對。無論孩子心裡怎麼想,這一點不能含糊,必須跟他說清楚。否則,他將來會給我們惹出更多更大的麻煩來,說嚴重一點,是後患無窮。”小男孩的母親說。

“好,你說的好。就是要防患於未然,必須防患於未然。”

“教育孩子的事,是你跟他說,還是我跟他說?”

“還是你細心些,你跟他說吧。”

“那行。”

“鬧出這麼大的事來,就這樣結束了?”

“當然不能這麼結束,這麼結束,我們不是虧大了?”

“你還有什麼想法?”

“孩子被人咬了,想找父親撐腰打氣報仇,沒想到他看到他的強大的父親你,當面被人打倒,當面被人拳打腳踢,當面被人羞辱。我們又不能復仇,孩子心裡肯定有陰影,肯定長時間抬不起頭來。這件事的源頭說到底,就是一個玩具飛機,我們就先從玩具飛機入手,好好調理一下孩子的心理吧。”

“怎麼調理啊?”

“調理需要有調料,我們的調料就三樣。”

“哪三樣啊?”

“一樣就是嚴肅批評教育孩子。二樣就是很柔和很婉轉很藝術地告訴孩子,你為什麼會打輸?我們為什麼不報仇?三樣就是給孩子一塊糖。”小男孩的母親說。

“我沒聽明白,你說詳細點。”小男孩的父親說。

“第一樣你明白,我就不說了。第二樣就是對孩子說,孩子被咬了,你打了咬孩子的兩個小朋友,算是為孩子出了氣,報了仇。你為什麼打不贏別人?是因為他們兩個大人打你一個人,你沒有防備。我們為什麼不報仇?是因為這兩個大人不對,已經道歉了,跟你賠不是,認錯了。相當於我們的氣已經出了,仇已經報了,我們可以重新開始新的一天,新的生活了。”小男孩的母親說。

“可他們沒有跟我認錯,賠不是啊?”

“我知道,我這麼跟你說吧。是我們的孩子有錯在先,他們不可能跟我們賠不是,永遠也不可能。說不定他們得理不饒人,還要我們賠禮道歉呢。尤其是那個整天就知道在工地上打打殺殺,蠻不講理的建築工人。”

“我們也不能跟孩子說假話啊,還是應該教育孩子,做一個誠實的人啊。”

“我知道,可我們的事只有我們自己好好處理,沒有人幫我們啊。不這麼跟孩子說,你說怎麼跟孩子說?你要面子,孩子也要面子啊。我得在孩子面前,把你坍塌的形象慢慢樹立起來啊。在大家面前,把孩子受挫的自信心慢慢樹立起來啊。”小男孩的母親說。

“可跟孩子說假話,我總覺得不好啊。”小男孩的父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