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尚賢(1)(第2/2頁)
章節報錯
故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舉公義,闢私怨,此若言之謂也[3]。
故古者堯舉舜於服澤之陽[4],授之政,天下平。禹舉於陰方之中[5],授之政,九州成。
湯舉伊尹於庖廚之中[6],授之政,其謀得。文王舉閎夭、泰顛於罝罔之中[7],授之政,西土服[8]。
【註釋】[1]列德:使有德者就列,即給有德者以職位。列:使……入列。
[2]殿:定。[3]此若:這裡的
“若”也是
“此”的意思,二字連言,是古人的復語。[4]服澤:地名,所在未詳。
陽: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5]陰方:古地名,所在未詳。益:伯益。
[6]湯舉伊尹於庖廚之中:伊尹,又名摯,商湯的著名賢臣。傳說他是有莘氏的陪嫁奴隸,善烹調。
他用烹調的道理來啟發商湯,得到商湯的重用。[7]閎夭、泰顛:都是周文王的輔臣。
罝:捕獸的網。罔:通
“網”。罝網:這裡代指獵人、漁人。[8]西土:指居於關中一帶的周民族,因在殽關以西,故稱。
【譯文】所以,古代的聖王治理政事,給有德者以官職,尊重賢能的人,哪怕是農夫工匠中的人,只要有才能就破例提拔,授予他很高的爵位,給予他豐厚的俸祿,委任他擔任官職,授予他決斷的權力。
就是說,爵位不高百姓就不會尊重;俸祿不多,百姓就不會信任他;沒有決斷權,百姓就不畏懼。
將這三者授予賢人,作為賢能的獎賞,是希望他辦事順利。所以在那時候,按照德行分封官職,按照官職處理政事,按照功勞決定賞賜,衡量功績分給俸祿。
因此做官的不會永遠富貴,老百姓也不會永遠貧賤,只要有才能就提拔,沒有才能就罷免,倡導公心,拋棄私怨,上面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古時候提拔了在服澤北岸的舜,將政事交給他,天下得以太平。大禹提拔了在陰方之中的伯益,將政事交給他,九州得以劃定。
商湯提拔了在廚房裡的伊尹,把政事交給他,他的治國謀略得以成功。
周文王從漁夫獵人行列中提拔了閎夭、泰顛,將政事交給他們,西方的諸侯為之臣服。
【原文】故當是時,雖在於厚祿尊位之臣,莫不敬懼而施[1];是在農與工肆之人,莫不競勸而尚意[2]。
故士者,所以為輔相承嗣[3]也。故得士則謀不困,體不勞,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惡不生[4],則由得士也。
是故子墨子言曰:得意賢士不可不舉,不得意賢士不可不舉,尚欲祖述堯、舜、禹、湯之道[5],將不可以不尚賢。
夫尚賢者,政之本也。【註釋】[1]施:當作
“惕”。[2]意:當作
“惪”,即
“德”。[3]承嗣:君王、諸侯的繼承人。[4]章:通
“彰”,彰顯,傳揚。[5]尚:通
“倘”,倘若,如果。祖述:效仿。【譯文】所以那時候,即便是享受豐厚的俸祿,處於尊貴之位的大臣,也沒有一個不兢兢業業地處理政事;即使是農夫工匠,也無不爭相進取而尊崇道德。
士是國君繼承大業的輔助人才;因此,有了士的輔佐,國君謀事就有會困難,身體就不會勞累。
功成名就,美名傳揚而杜絕惡行,都是因為有了士。因此墨子說:治國成功時,不可不起用賢士;失敗時,也不可不起用賢士。
要想承繼堯、舜、禹、湯的治國之道,就不能不尊重賢才。尊重賢才是政治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