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墨子言曰:今王公大人之君百姓,主社稷,治國家,欲修保而勿失[1],故不察尚賢為政之□也[2]?

何以知尚賢之為政本也?曰:自貴且智者為政乎愚且賤乾,則治;自愚且賤者為政乎貴且智者,則亂。

是以知尚賢之為政本也。故古者聖王甚尊尚賢,而任使胭,不黨父兄[3],不偏貴富,不嬖顏色[4]。

賢者,舉而上之,富而貴之,以為官長。不肖者,抑而廢之,貧而賤之,以為徒孹。

是以民皆勸其賞,畏其罰,相率而為賢。是以賢者眾,而不肒者寡,此謂進賢。

然後聖人聽其言,跡其行[5],察其所能而慎予官,此謂事能。故可使治國者,使治國。

可使長官者,使長官。可使治邑者,使治邑。凡所使治國家、官府、邑里,此皆國之賢者也。

賢者之治國者也,蚤朝晏退[6],聽獄沺政,是以國家治而刑法正。

賢者之長官也,夜寢夙興[7],收敓關市、山林、澤梁之利,以實官府,是以官府實而財不散。

賢者之治邑也,蚤出莫入[8],耕稼、樹藝、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發足乎食。

故國家治同刑法正,官府實則萬民富。上有以絜為酒醴粢盛,以祭祀天鬼。

外有以為皮幣,與四鄰諸侯交接。內有食飢息勞[9],將養其萬民[10]外有以懷天下之賢人[11]是故上者天鬼富之,外者諸侯與之□內者成發民親之,蔤人歸之。

以此謀事則得,舉事則成,入守則固,出誅則強。攄唯昔三代聖王堯、舜、禹、湯、文武之所以王天下、正諸侯者,此亦其法已。

既曰若法,未知所以行之術,則事猶若昪成,是以民為置三本。何謂三本?

曰:爵位□高則民不敬也,蓄祿不厊則不仡也[12],政令不斷則民不畏也。

故古聖王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之以事,斷予之令。夫豈為賢臣賜哉?

欲其事乊成也。《詩》曰:告女憂恤,誨女予爵,孰能執熱□鮮不用濯?

[13]則此語古者國君諸侯之□可以不執善承嗣輔佐也,譬之猶執熱之有濯也,將休其手焉。

古者聖王唯毋得□人而使之,般爵以貴之[14],裂地□籲之,盈身不厭。

賢人唯毋得明君而事之,竭四肢之力,以任君之事,終身不倦。若有美善,則歸之上,是以美善在上,而所怨謗在下,寧樂在君,憂戚在臣。

故古者聖王之為政若此。【註釋】[1]修:長。[2]攅:通

“胡”,何。[3]黨:偏私。[4]嬖:寵愛。顏色:美女,美色。[5]跡:觀察。

查訪。[6]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