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七患(第1/2頁)
章節報錯
【原文】子墨子曰:“國有七患。七患者何?城[1]郭溝池不可守,而治宮室,一患也;邊國至境四鄰莫救,二患也;先盡民力無用之功,賞賜無能之人,民力盡於無用,財寶虛於待客,三患也;仕者持祿,遊者愛佼[2],君修法討臣,臣懾而不敢拂,四患也;君自以為聖智而不問事,自以為安強而無守備,四鄰謀之不知戒,五患也;所信者不忠,所忠者不信,六患也;畜種菽粟不足以食之,大臣不足以事之,賞賜不能喜,誅罰不能威,七患也。以七患居國,必無社稷[3];以七患守城,敵至國傾。七患之所當,國必有殃。凡五穀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為養也,故民無仰則君無養,民無食則不可事,故食不可不務也,地不可不力也,用不可不節也。五穀盡收,則五味盡御於主,不盡收則不盡御。一谷不收謂之饉[4],二谷不收謂之旱,三谷不收謂之兇,四谷不收謂之饋[5],五穀不收謂之飢。歲饉,則仕者大夫以下皆損祿五分之一。旱,則損五分之二。兇,則損五分之三。饋,則損五分之四。飢,則盡無祿稟[6]食而已矣。故兇飢存乎國,人君徹鼎食五分之五,大夫徹縣,士不入學,君朝之衣不革制,諸侯之客,四鄰之使,雍食[7]而不盛,徹驂騑,塗不芸,馬不食粟,婢妾不衣帛,此告不足之至也。今有負其子而汲者,隊[8]其子於井中,其母必從而道之。今歲凶、民飢、道餓,重其子此疚於隊,其可無察邪?故時年歲善,則民仁且良;時年歲凶,則民吝且惡。夫民何常此之有?為者疾,食者眾,則歲無豐。故曰財不足則反之時,食不足則反之用。故先民以時生財。固本而用財,則財足。故雖上世之聖王,豈能使五穀常收,而旱水[9]不至哉?然而無凍餓之民者何也?其力時急,而自養儉也。故夏書曰:‘禹七年水’,殷書[10]曰:‘湯五年旱’,此其離兇餓甚矣,然而民不凍餓者何也?其生財密,其用之節也。故倉無備粟,不可以待兇飢。庫無備兵,雖有義不能徵無義。城郭不備全,不可以自守。心無備慮,不可以應卒[11]。是若慶忌[12]無去之心,不能輕出。夫桀無待湯之備,故放;紂無待武之備,故殺。桀、紂貴為天子,富有天下,然而皆滅亡於百里之君者何也?有富貴而不為備也。故備者國之重也,食者國之寶也,兵者國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此三者國之具也。故曰以其極賞,以賜無功,虛其府庫,以備車馬衣裘奇怪[13],苦其役徒,以治宮室觀樂,死又厚為棺槨[14],多為衣裘,生時治臺榭,死又修墳墓,故民苦於外,府庫單[15]於內,上不厭[16]其樂,下不堪其苦。故國離寇敵則傷,民見兇飢則亡,此皆備不具之罪也。且夫食者,聖人之所寶也。故周書曰:‘國無三年之食者,國非其國也;家無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此之謂國備。”【註釋】[1]城:內城。
郭:外城。[2]佼:通
“交”,結交。[3]社稷:古時帝王祭祀的土神和穀神,一般指國家的代稱。
[4]饉:歉收。[5]饋:通
“匱”,匱乏的意思。[6]稟:通
“廩”,官方供給糧食。[7]雍食:也作
“饔飧”,指早餐和晚餐。[8]隊:通
“墜”,墜落的意思。[9]旱水:指旱災、水災。[10]夏書、殷書:指記載夏朝和商朝文誥的書籍,皆亡佚。
[11]卒:通
“猝”,突然,倉猝。[12]慶忌:春秋時期吳王僚的兒子,後為要離刺殺。
[13]奇怪:指奇珍異寶。[14]厚為棺槨:指很多層的套棺。[15]單:同
“殫”,竭盡,耗盡的意思。[16]不厭:“厭”通
“饜”。不厭:不滿足。【譯文】墨子說:國家有七種禍患。這七種禍患是什麼呢?
第一,外城、內城都不能守禦卻還去修理宮室。第二,敵國軍隊已侵入國境,四方鄰國卻不肯救援。
第三,統治者窮奢極欲地從事毫無使用價值的事情,人民的勞力完全消耗在無用的事情上,國家錢財因接待賓客而空虛無存。
第四,做官的不能盡職,只顧保持俸祿,遊說的人只顧結交朋友,國君為了制裁臣下而制定法律,臣下恐懼觸犯法律而不敢據理爭辯。
第五,君王自以為聖明聰穎而不問國事,自以為國家安定、強大而不作防守準備,對於四周鄰國策劃進攻不知戒備。
第六,所信任的人卻不忠誠,而忠誠的人卻得不到信任。第七,儲藏的糧食不夠吃,大臣不能勝任其職,國君的賞賜並不能使他們歡喜,刑法也不能使他們畏懼。
國家如果有此七種禍患,國家必然滅亡。有此七患,守衛城池,敵軍一到,國家立即傾覆。
哪國有七患,哪國必遭殃。五穀,是百姓所賴以生存的東西,也是用來供養君主的東西。
如果百姓沒有依存的東西,國君也就沒有了供養了;如果百姓沒有吃的,就不可能侍奉國君。
因此,糧食不能不加緊生產,土地不能不努力耕種,使用財務不能不節制。
五穀豐收,國君就能吃到各種食物,五穀欠收,那就不能全部吃到。一谷沒有收穫叫做
“饉”,二谷沒有收穫叫做
“旱”,三谷沒有說或叫做
“兇”,四谷沒有收穫叫做
“饋”,五穀都沒收穫叫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