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修身(第1/4頁)
章節報錯
【原文】君子戰雖有陳[1]在,則勇為本焉;喪[2]雖有禮,而哀為本焉;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
是故置[3]本不安者,無務[4]豐未;近者不親,無務求遠;新戚不附,無務外交;事無終始,無務多業,舉物而暗無務博聞。
【註釋】[1]陳:通
“陣”,指兩軍交戰時的陣勢。[2]喪:喪事,喪禮。[3]置:立。
[4]無務:不要致力於。未:細枝未節。【譯文】君子作戰的時候雖然要講求行軍佈陣,但始終是以勇氣為根本;舉行喪事雖然要講究禮法,但始終以哀痛為根本;士人雖然有滿腹經綸,但也必須以德行為本。
所以如果連最根本的都沒有辦到,就不要去致力於旁枝未節的事情;如果連身邊的親人都不能夠親近,那麼就不必去招攬遠方的人;如果連自己的親人都不能使之歸附,就沒有必要去跟外面的人打交道;如果連幹一件事的都沒有始終,就談不上從一多方面的工作;如果連說出一件事情都會使其迷惑,就不要力求閱歷廣博了。
【原文】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邇[1]來遠,君子察邇而邇修乾也。
見不修行見毀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者而行修矣。譖慝[2]之言,無入耳;批扞[3]之聲,無出之口;殺傷人之孩[4],無存之心,雖有詆訐[5]之民,無所依矣。
【註釋】[1]察邇:邇,近的意思,這裡指身邊的人。察邇,就是觀察你身邊的人。
[2]譖慝:譖,誣陷。慝,惡念。[3]批扞:批評,觸犯。[4]孩:通
“刻”,殘忍。[5]詆訐:詆譭或是揭露別人的錯處。【譯文】所以先王治理天下時,必然會仔細地觀察邊的人,又招攬遠方的賢才,君子能夠經常注意身邊,那麼,身邊的人就會端正自己的品行。
看到品行不好的人又或是被人家誹謗時,就要反省自蚫的蟇錯。這樣,就可以減少怨恨而且能夠提升修養了。
誣陷毀謗的話,不要聽到耳朵裡,批評中傷別人的話,不要菴出口,傷害人家念頭,不要存於心中,那樣,即使有些志揭短處的傢伙,也無法對你下手了。
【原文】故君子力[1]事日強,願欲[2]日逾[3],設壯[4]日盛。
君子之道也:貧則見廉,富則見義,生則見愛,死則見哀;四行者不可虛假,反之身者也。
藏於心者,無以竭愛;動於身者,無以竭恭;出於口者,無以竭馴[5]是。
暢之四支,接之肌膚,華髮隳[6]顛,而猶弗舍者,其唯聖人乎!【註釋】[1]力:力量,能力。
[2]願欲:自己本身的願望。[3]逾:越發增加。[4]設壯:渾厚莊重。
[5]隳顛:禿頂。【譯文】所以君子的力量就一天比一天地逐漸增強,心底的願望就一天一天地增長,渾厚而莊重的品德就不斷完善,這就是君子之道。
貧窮的時候則表現出清廉的品質,富裕的時候則表現出義氣,對在世的人就愛護有加,對死去的人就哀痛有餘;這四種行為都不能有任何的摻假,而是本身就應該具備的。
凡是深藏在心底裡的,就不應該竭盡所愛;身體的各種舉動,就不要過於畢恭畢敬;從嘴裡說出來的,不要過於雅緻。
而做到通達於四肢滲入面板,直到自己的頭髮都掉光為止而仍舊不肯放棄,恐怕就只有聖人了。
【原文】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據財不能以分人者,不足為友;守道不篤[1]主,遍[2]物不博,辯是非不察者,不足與遊。
本不固者未必幾[3],雄[4]而不修者,其後必惰,原濁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秏[5]。
名不徒生而譽不自長。功成名遂,名譽不可虛假,反之身者也。務言而緩行,雖辯必不聽。
多力而伐[6]功,雖勞不必不圖。慧者心辯而不繁說,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譽揚天下。
言無務為多而務為智,無務為文而務為察。故彼智無察,在身而情[7],反其路者也。
善無主於心者不留,行莫辯於身者不立;名不可簡而成也,譽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
思利尋[8]焉,忘名忽焉,可以為士於天下者,未嘗有也。【註釋】[1]篤:一心一意。
[2]遍:接觸,分辨。[3]幾:危的意思。[4]雄:勇猛。[5]秏:不好,壞。
[6]伐:誇耀。[7]情:這裡應為
“惰”。[8]尋:為重。【譯文】意志不夠堅定的人,就一定不會有什麼大智慧;言而信的人,做事就會果敢;佔據財物而不能與別人分享的人,不足以成為朋友;不是一心一意地捍衛真理,不是閱歷廣博,不能明辨是非的人,不值得去和他結交。
根基不牢的必然危及枝節,光有勇氣而沒有品行的人,他的後代必然會墮落,源潛江混濁那麼水流就不會清澈,不講信用的人名聲就必然會敗壞,白白出現,名譽也不白白增長。
一個人有了功業自然就會有名聲,名譽是不能有摻假的,只能從自身處求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