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章節報錯
【原文】江海所以能為百穀[1]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是以聖人慾上民[2],必以言下之;欲先民[3],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4],處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樂推[5]而不厭[6]。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註釋】[1]谷:河谷。
[2]上民:居民之上。[3]先民:居民之先。[4]重:有壓力。
[5]推:推舉擁戴。[6]厭:厭棄之。【譯文】江海所以能夠成為百川河流所匯往的地方,乃是由於它善於處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夠成為百川之王。
因此,聖人要領導人民,必須用言辭對人民表示謙下,要想領導人民,必須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們的後面。
所以,有道的聖人雖然地位居於人民之上,而人民並不感到負擔沉重;居於人民之前,而人民並不感到受害。
天下的人民都樂意推戴而不感到厭倦。因為他不與人民相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和他相爭。
【解析】此章老子以
“江海可容百穀之水,所以江海可為百穀之王”喻為政之理。這是老子《道德經》所慣用的以自然之理而推及人事之理的手法。
百穀之水之所以都歸入江海,是因江海所處的地理位置比百穀為低。
“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是講民眾的感受是檢驗為君、為官者好壞的標準;民眾的感受也是能否保住君位,官位的先決條件。
此章與第六十一章可謂是姊妹篇,第六十一章是講外交之道,此章則是講內政之道。
《墨子與道德經.》第六十六章 正在手打中,請稍等片刻,
內容更新後,請重新重新整理頁面,即可獲取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