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道者,萬物之奧[1],善人之寶[2],不善人之所保[3]。

美言可以市尊[4],美行可以加人[5]。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6],雖有拱璧以先駟馬[7],不如坐進此道[8]。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9],有罪以免邪[10]?故為天下貴。

【註釋】[1]奧:一說為深的意思,不被人看見的地方;另一說是藏,含有庇廕之意。

其實兩說比較接近,不必僅執其一。[2]寶:寶貝。[3]不善人之所保:不善之人也要保持它。

保:庇護。[4]美言可以市尊:美好的言辭,可以換來別人對你的敬仰。

[5]美行可以加人:良好的行為,可以見重於人。加人:加人一等。

[6]三公:大臣,即太傅、太師、太保。[7]拱壁以先駟馬:拱壁,指雙手捧著貴重的玉;駟馬,四匹馬駕的車。

古代的獻禮,輕物在先,重物在後。[8]坐進此道:獻上清靜無為的道。

坐:正襟危坐,以示隆重。[9]求以得:有求就得到。[10]有罪以免邪:有罪的人得到

“道”,可以免去罪過。【譯文】

“道”是蔭庇萬物之所,善良之人珍貴它,不善的人也要保持它。需要的時候還要求它庇護。

美好的言辭可以換來別人對你的尊重;良好的行為可以見重於人。不善的人怎能捨棄它呢?

所以在天子即位、設定三公的時候,雖然有拱壁在先駟馬在後的獻禮儀式,還不如把這個

“道”進獻給他們。自古以來,人們所以把

“道”看得這樣寶貴,不正是由於求它庇護一定可以得到滿足;犯了罪過,也可得到它的寬恕嗎?

就因為這個,天下人才如此珍視

“道”。【解析】此章老子主要闡述道的寶貴和修道所應堅守的正確目的。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是講道的寶貴性。道的寶貴在於:道是世界物質中未被感知的存在,對萬物一體同仁,它評價萬物不把萬物的過去行為作為評價標準,而是把現行和將來的行為作為評價標準。

因此,道對於好人和壞人都是極其珍貴的寶物,同樣在保全人的平安上發揮作用。

修道的正確目的應該是以道的理念指導人的社會行為,不做違道之事,也就是不犯錯誤。

老子的這一思想與和他同時代的儒家所提出來的

“錯而能改,善莫大焉”具有異曲同工之妙,顯然是為了感召更多的人向道。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是講道的平等待人。

也不是毫無原則地對待,而是有獎有懲。道對人的獎懲體現在道為人類設立了天子和三公上,天子和三公代表道去管理天下的百姓,去懲惡揚善。

“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是再次重提道之寶貴,並明確指出修道要有正確的修道目的。

為了讓人能瞭解道的寶貴程度,老子以帝王之尊的儀像來與得道相比,說即使得到了帝王之尊的地位,也不如靜坐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