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大國者下流[1],天下之交[2],天下之牝[3]。牝常以靜勝牡[4],以靜為下。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國不過欲兼畜人[5],小國不過欲入事人[6]。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註釋】[1]下流:居於下游、卑下之處。[2]交:交會之處。[3]牝:雌性。

[4]牡:雄性。[5]兼畜人:把人聚在一起加以養護。[6]入事人:服事於大國。

【譯文】大國要像居於江河下游那樣,使天下百川河流交匯在這裡,處在天下雌柔的位置。

雌柔常以安靜守定而勝過雄強,這是因為它居於柔下的緣故。所以,大國對小國謙下忍讓,就可以取得小國的信任和依賴;小國對大國謙下忍讓,就可以見容於大國。

所以,或者大國對小國謙讓而取得大國的信任,或者小國對大國謙讓而見容於大國。

大國不要過分想統治小國,小國不要過分想順從大國,兩方面各得所欲求的,大國特別應該謙下忍讓。

【解析】此章老子講邦國之間如何相處的問題,提出了邦國之間的交往原則是

“以下以取”和

“下而取”的論點,特別強調

“大者宜為下”。老子此一論斷是針對春秋之時,大國常以暴力吞併小國的實際情況而發,期望透過此論達到國與國之間和睦相處的目的。

“天下之牝,常以靜勝牡。牝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是講國與國之間的交往就如生物界的雌雄交配一樣,雌靜雄動,而雌能耐久,所以雌勝雄。

以此現象推及國與國之間的交往應像雌雄之性之交合一樣,大國應以靜而吸納小國。

所謂的靜就是不能以強力去侵擾小國,而應與小國和平共處,以博得小國之信任,從而歸附。

“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是講小國以謙下對待大國,這樣就能取得大國的信任。

此句之

“下”與上文之下不同,大國強,小國弱,小國之於大國顯然處於受支配之地位,所以應以忍讓和謙下去對待大國,使大國不出現疑心。

“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是講為何要為下。

為下是一種達到目的的策略。小國以依附於大國為目的,所以小國取大國,是取得大國軍事上的幫助;小國依附大國就是要尋找靠山。

“大者宜為下”是此章所論的主旨所在。在春秋之際大國常以武力而滅小國,小國為求生存,在某大國向其加以武力侵凌時,往往以歸附於另一大國以求軍事援助,因此戰爭頻仍。

所以老子認為:大國以寬容的精神去對待小國,就能收服小國,從而也避免了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