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善建者不拔,善抱[1]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2]。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3];修之於邦[4],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5],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註釋】[1]抱:抱持。[2]子孫以祭祀不輟:輟,停止、斷絕、終止。

此句意為:祖祖孫孫都能夠遵守

“善建”、

“善抱”的道理,後代的香火就不會終止。[3]長:尊崇。[4]邦:一本作

“國”。[5]故以身觀察,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自身察看觀照別人;以自家察看觀照別家;以自鄉察看觀照別鄉。

【譯文】善於立法的人自己就被禁錮在法律的規範之內拔不出身子,善於聚攏徒眾的人自己也被聚攏在徒眾之中脫不出自身,子孫對其的祭祀總不間斷。

把德修煉到一個人身上,德表現出來的是純真;修煉到一家,德表現出來的是富裕;修煉到一鄉,德表現出來的是鄰里相處和睦久遠;修煉到一邦,德表現出來的是豐饒;修煉到整個天下,德表現出來的則是自由平等。

因此以是否純真去觀察一個人是否有德,以是否富裕觀察一個家是否有德,以鄰里相處是否和睦久遠觀察一個鄉是否有德,以邦國的經濟是否豐饒觀察一個邦國是否有德,以天下百姓是否都自由平等觀察天下是否有德。

我憑藉什麼去確認天下的社會狀況是好還是壞呢?就是靠用這個標準。

【解析】此章主旨與儒家

“格物、致知、誠意、心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哲學不謀而合。

老子認為:法家以法制以求修身、齊家、睦鄰、治國、平天下,儒家以聚徒講學以求修身、齊家、睦鄰、治國、平天下,都是有為,都是不但禁錮他人也禁錮自我的做法。

道之德的理念,是自然無為的理念,應該用自然無為去修身、齊家、睦鄰、治國、平天下。

在老子的理想之中,以自然無為去修身,那麼就會人人都變得純真,從而消除了人心險詐;以自然無為去齊家,那麼家族成員都以純真無詐事家,從而家庭也會成為富裕的家庭;以自然無為去與鄉鄰相處,那麼人人都以純真對人,從而鄉鄰之間也能和睦久遠;以自然無為去治理邦國,邦國也能興旺發達;以自然無為去治理天下,天下百姓就都能獲得自由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