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章節報錯
【原文】天下有始[1],以為天下母[2]。既得其母,以知其子[3];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塞其兌,閉其門[4],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5],終身不救。
見小曰明[6],守柔曰強[7]。用其光,復歸其明[8],無遺身殃[9],是為襲常[10]。
【註釋】[1]始:本始,此處指
“道”。[2]母:本、根源,此處指
“道”。[3]子:末、派生物,指由
“母”所產生的萬物。[4],塞其兌,閉其門:塞住嗜慾的孔穴,閉上慾念的門徑。
兌,指口,引伸為孔穴。門,指門徑。[5]開其兌,濟其事:開啟嗜慾的孔穴,增加紛雜的事件。
[6]見小曰明:能察見細微,才叫做
“明”。小,細微。[7]強:強健,自強不息。[8]用其光,復歸其明:光向外照射,明向內透亮。
發光體本身為
“明”,照向外物為光。[9]無遺身殃:不給自己帶來災禍。[10]襲常:襲承常道。
【譯文】天地萬物本身都有起始,這個始作為天地萬物的根源。如果知道根源,就能認識萬物,如果認識了萬事萬物,又把握著萬物的根本,那麼終身都不會有危險。
塞住慾念的孔穴,閉起慾念的門徑,終身都不會有煩擾之事。如果開啟慾念的孔穴,就會增添紛雜的事件,終身都不可救治。
能夠察見到細微的,叫做
“明”;能夠持守柔弱的,叫做
“強”。運用其光芒,返照內在的明,不會給自己帶來災難,這就叫做萬世不絕的
“常道”。【解析】本章講述了在哲學上的認識論問題。在本章中,老子又一次使用了
“母”、
“子”這對概念。所謂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正是把概念形成的理論證明,當作對具體事物認識的方法了。
天地萬物都是由道所生,道是天下萬物的母親,自然天地萬物皆生於道,就必須接受道的統馭和支配。
道是不可感知的,道也不會像人類那樣用語言對人發出指令,但是道可以透過它的表現形式德讓你體會得到道對天地萬物的要求。
修德就是體道,就是順從於道。自然和無為是道之德的本質屬性,因此順從於道就是實行自然無為。
此章老子所講的順從於道亦是強調:不能接受世俗物慾的誘惑,不能為滿足物慾去奔波勞頓。
在此章老子用母子關係去比附道與天地萬物的關係,子女的血管中流淌著母親的血,應該具有母親的品性,因此天地萬物都應該承襲母親的品性,而像母親所表現於外的德那樣,做到自然無為。
老子對這個問題的論述引用了辯證的方法,他的
“知母”、
“知子”的觀點是老子哲學思想的精華之一,這種思想在以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引領了新一輪的文化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