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章節報錯
【原文】上士[1]聞道,勤而行之;中士[2]聞道,若存若亡;下士[3]聞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4]有之:明道若昧[5],進道若退,夷道若纇[6]。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7];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8];質真若渝[9]。
大方無隅[10];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11]。
【註釋】[1]上士:上智之士,才智之人。[2]中士:中等之智,平庸之人。
[3]下士:下愚之智,愚劣之人。[4]建言:有如成語、俗語、諺語。
[5]昧:幽暗,愚闇。[6]夷道若纇:夷,平坦;纇,崎嶇不平、坎坷曲折。
[7]大白若辱:辱,黑垢,屈辱。一說此名應在
“大方無隅”一句之前。[8]建德若偷:剛健的德好像怠惰的樣子。偷:僥薄,不足狀。
[9]質真若渝:渝,變汙。質樸而純真好像渾濁。[10]大方無隅:最方整的東西卻沒有角。
隅,角落、牆角。[11]善貸且成:貸,施與、給予。引伸為幫助、輔助之意。
此句意為:道使萬物善始善終,而萬物自始至終也離不開道。【譯文】有上等修養的人聽了道的理念,就篤信不疑地按照它去修養自身;有中等修養的人聽了道的理念,將信將疑;下等修養的人聽了道的理念,哈哈大笑。
不被有些人嘲笑,就不足以成為道了。因此常言有這樣的概括:光明的道好似闇昧;前進的道好似後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嶇;崇高的德好似峽谷;廣大的德好像不足;剛健的德好似怠惰;質樸而純真好像混濁未開。
最潔白的東西,反而含有汙垢;最方正的東西,反而沒有稜角;大的器物要很晚才能製成;最大的聲響,反而聽來無聲無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沒有形狀。
道幽隱而無名無聲。只有
“道”,才能使萬物善始善終。【解析】此章老子重點講如何依道修德。
首先老子以上士、中士、下士聞道開篇,說明道的理念需要有高深的修養才能完全理解,不是隨便什麼人都可以理解得了的。
“士”,古時對知識分子階層的通稱。這裡借指對道的理念修養的不同層次的人。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是講道反常規之處。
然後老子講德,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下足,建德若偷”是講德的理念的博大精深,講德的理念也與道的理念一樣具有反常規的地方。
老子所說的德,是用他的道的思想而獨自創立的理念,與儒家的德概念完全不同,因此絕不能把老子的德混同於儒家的德。
這一章引用了十二句古人說過的話,列舉了一系列構成矛盾的事物雙方,表明現象與本質的矛盾統一關係,它們彼此相異,互相對立,又是互相依存,彼此具有統一性,從矛盾的觀點,說明相反相成是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