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視之不見,名曰夷[1];聽之不聞,名曰希[2];搏之不得,名曰微[3]。

此三者,不可致詰[4],故混而為為一[5]。其上不,其下不昧[6],繩繩不可名[7],復歸於無物。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8]。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9]。【註釋】[1]夷:滅的意思,無形無象的形容詞。

[2]希:稀也。靜的意思,無聲無響的形容詞。[3]微:微隱的意思,是無體的形容詞。

[4]致詰:發問,窮究。詰,問。[5]混而為一:凡可言說的都是可分的,都是有形的具體事物,因為不可言說,故

“混而為一”。混和一,都有不可分的意思,都是對

“道”的宣告。[6]其上不,其下不昧:其,指道。明亮。昧,昏暗。

[7]繩繩不可名:繩繩,運動無窮極、廣大無涯際的意思,是對道的無限性寫狀。

道只有連續性,沒有中斷性,不可分,故不可名。[8]惚恍:即恍惚,不清不集中,似有似無,難以分辨,喻神智不清狀。

[9]紀:綱理,規則。【譯文】眼看不見,所以稱之為不滅;耳聽不到,所以稱之為希微;手摸不著,所以稱之為無狀。

這三種情形是不能用視覺、聽覺與觸覺去窮究的,因此混合為一,歸於

“道”的虛無。它的陽面不見光鮮,陰面也不顯得幽暗,難以形容它的幽微深遠。

它是無形的狀態,更是無物的形象,這就是

“惚恍”。迎著它看不見它的頭,跟著它也看不見它的尾。把握著早已存在的

“道”,來駕馭現實存在的具體事物,就能認識、瞭解

“道”的初始,這就叫做認識

“道”的規律。【解析】老子的宇宙論為:道的本體是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的;它沒有形狀,沒有物象;它只可心領意會,不可言喻體行。

這就是

“道”的執行規律,也是最高的哲學範疇。如果我們掌握它去駕馭一切現存的事物,就可以知道

“道”的相對遠古處了,那就是

“道”的紀元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