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五十四章禁造官樣空白期(第2/2頁)
章節報錯
釉面多泛灰,胎體較厚重。
底足修削不細膩,有敦厚感;
多見淺寬平砂底,有的有粘砂現象,有的見火石紅。
正統時的瓶、罐器口為直頸形,與宣德器一致;
天順時的則是象梯形的上窄下闊形,與成化時相近。
瓶、罐的身體均是豐肩、圓腹、下收、足稍外撇;
梅瓶的器身,較宣德的修長。
紋飾以一筆點劃為主,有人物、花卉、龍鳳、孔雀等。
人物的背景,多畫大片雲氣紋。
瓶、罐邊飾喜畫海水紋或蕉葉紋,其蕉葉中梗留白,葉面較寬大,像小樹一般。
款識,正統的是福字款;
景泰開始的款識,是從器心移到器底,除福字外,還有“太平年造”、“太平”、“大明年造”等;
天順有紀年款、梵文款等。
明代官窯底款發展演變過程,還是十分有意思的。
當然這一時期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為也是從這一時期,我們長見的瓷器官款,才正式出現。
仔細分析,就會發現明代瓷器的生產製作,可分為三個時期。
早期(1368年——1435年):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其中永、宣二朝為高峰。
中期(1435年——1521年):正統,景泰,天順,成化,弘治,正德;
其中成化時期的瓷器最著名,素有“明看成化,清看雍正”之說。
晚期(1521年——1644年):嘉靖,隆慶,萬曆,泰昌,天啟,崇禎。
受到地理大發現、商品全球化和貨幣白銀化三大因素的影響,嘉靖,萬曆時期的瓷器產量和外銷規模,達到了明代頂峰。
明朝建立之前,景鎮的瓷器還沒有一個規範的款識。
永樂以後,官窯瓷器開始出現署上有本朝的年號款,以彰顯皇權的至高無上和獨特性。
而民窯產品,主要以干支款和圖記款為主。
最常見的是用青花書寫,此外,還有暗刻、凸印和礬紅等款。
其實,官窯瓷器書寫年款,最早可以追朔到宋代,但並不多見,更沒有形成體系。
例如,宋代建窯部分器物足底見有“進琖”、“供御”刻款,以此作為貢品之銘文。
彎彎故宮博物院館藏有數件器底刻有“奉華”、“蔡”等字樣的汝窯器。
其中“奉華尊”是宋高宗最喜歡的一件汝窯器。
這一點在陳文哲燒製汝窯瓷器的時候,就專門彷制過。
“奉化”二字,相傳是宋高宗寵妃劉夫人所住的奉化宮。
帶有這兩兩字款的瓶和尊,是劉夫人宮中陳設的瓷器。
接下來就是定窯,定窯中有一些北宋時期帶“官”、“新官”刻款的器物,也被認為是進奉宮廷的專用瓷。
元代一些白釉瓷上,模印有“樞府”二字(稱樞府白瓷)。
還有“太禧”、“東衛”、“福壽”等。
除此之外,極少見其它落款。
瓷器底部正式書寫帝王紀年款的做法,始於永樂朝,但與後世相比,仍然不普遍。
宣德時期,皇帝喜愛誇耀張揚,並且在“仁宣之治”形成的盛世氛圍籠罩之下,個人的慾望頗為膨脹。
也正因為如此,宣德時期的瓷器官款就真正形成,而且還形成的十分誇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