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五十五章帝王年款(第1/2頁)
章節報錯
到了宣德這一時期,瓷器上面的款識,更是十分有特點。
這一時期的瓷器款識,不僅數量多,而且無固定位置。
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於是才有“宣德款識滿器身”之說。
接下來就是空白期,也就是正統、景泰、天順三朝。
這三朝與宣德時期形成了巨大反差,這一時期未見屬正規官窯年款的瓷器,具體原因尚不得知。
再就是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慶,以及萬曆時期瓷器書款已沿襲成制。
萬曆三十六年,御窯廠停燒。
這一時期傳統意義上的官窯不見生產,民窯瓷器成為主流。
其質量也有了大幅進步,甚至遠超之前的官窯產品。
但是,這一時期的瓷器底部沒有官窯紀年款,一些質量較好的民窯多書寫偽託款。
明代官窯書寫帝王年款,有一個明顯的產生、發展、演變的過程。
其型別、風格和排列方式,直接影響了清代官窯瓷器的生產製造。
要想彷制全套的明代官窯,還真的注意這一點。
特別是明代官窯底款的類別和特徵,更是要仔細一點。
總的來說,根據出土和傳世的明代官窯瓷器來看,其底款需要滿足不少特徵。
總結一下就是:“永樂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雜”。
有永樂年款的瓷器,無論是出土文物還是館藏品,皆是鳳毛麟角。
而且,不管是刻款、印款、亦或是青花款,基本都是四字或六字的篆書款。
明代《博物要覽》載:“壓手杯,坦口折腰,沙足滑底,中心畫雙獅繡球,球內有篆書大明永樂年制六字,或四字,細若粒米,此為上品;鴛鴦心者次之,花心者又其次也;杯外青花深翠,式樣精妙,傳世已久,價亦甚高”。
略有不同的是,單色釉瓷器一般為印款和刻款。
宣德時期多為青花楷書款,又以“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雙行款為多;
較為特殊的也有,例如書於碗心的“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單行款。
這種款識,書於口沿的四字和六字款,書於罐子肩部的六字款等等。
單色釉瓷器繼承了前朝特點,以印款或刻款為主;
宣德時期生產的出戟蓋罐書寫有“大德吉祥場”的款識,也是官款的一種。
成化官款以“大明成化年制”六字青花楷書款為主,外圍雙圈或雙框;
其中,臥足杯和小酒杯多書寫雙方框底款。
此時的民窯瓷器,也大量開始寫款。
這些器物除了寫“大明成化年制”外,還出現了“成化年造”、“大明成化年造”、“大明年造”的樣式;
成化時期最為著名的“天”字罐,底部會寫一個青花楷體“天”字。
著名陶瓷研究學者孫瀛洲老先生,曾經將成化時期的六字款編成一段要訣。
“大字尖圓頭非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化字人匕平微頭,制字衣橫少越刀。明字日尖年肥胖,成字三點頭肩腰。”
成化瓷器的落款部位,一改宣德時期的隨意之風,而變得逐漸規範化和程式化。
其款識大多在器底,少量書於器口邊緣。
另有高足杯,款識寫在高足的裡面環繞一週。
成化款識字型風格獨具特色,被認為是皇帝親筆所寫,字型飽滿碩大,與外圍框線幾乎貼合。
弘治時期的底款,髮色與成化一致,但字的形狀與大小略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