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五十四章禁造官樣空白期(第1/2頁)
章節報錯
永樂和之後的宣德時期,是瓷器生產的一個巔峰。
這一時期所用青料,以蘇泥勃青為主,多見“鐵鏽斑痕”。
也有部分國產青料,但即便是國產料,髮色也相當好。
器型有盤、碗、壺、罐、杯等。
尤其是出現了一些僧帽壺、綬帶扁壺、花澆等器型。
這反映了這一時期,與外域的文化交流與融合。
紋飾多見各種纏枝或折枝花果、龍鳳、海水、海怪、游魚等。
胎質較以前細膩緻密,釉質肥潤,多見橘皮紋。
兩朝的器物相比,永樂的器型較輕薄、秀美。
青花髮色較濃豔、鐵鏽斑痕更重。
紋飾較疏朗,描繪更細膩。
底釉較白,器物多無款,僅見“永樂年制”四字篆書款。
宣德器器體較厚重,紋飾較緊密,底釉略泛青。
帶款器較多,有四字或六字年款,並有“宣德款布全身”之說。
總的說來,宣德青花數量大、品種多、影響廣,故有“青花首推宣德”之說。
但是,永樂之時,已經確實有這種款了,特別是四字的永樂年制款識。
永樂款,是明永樂官窯瓷器款識的統稱。
官窯瓷器上冠以帝王年號款,始於永樂年間,併成為定製。
但絕大部分不書年款,少部分帶有年款的,可分為青花料或釉裡紅料書寫款、錐刻款和模印款三種。
款識字型以篆書最為多見,另有個別楷書和行草。
篆書款是永樂官窯瓷器上最常見的一種,目前所見皆為“永樂年制”四字雙行排列。
錐刻款和模印款,主要見於永樂單色釉瓷器上。
位置在內底心或內壁,款字作兩行排列於葵花心或單圈內。
模印款,主要見於甜白釉薄胎印花器上。
錐刻款,則主要見於永樂紅釉或甜白釉刻花器上。
永樂年款,無論書寫還是刻、印,都筆道流暢,筆畫轉折渾圓,結構嚴謹。
永樂年號款,常見的邊飾主要有單圈、龍鳳、花邊、輪形、雲紋、橢圓雙圈。
還有單圈外加花邊、單圈外圍飾雲紋等。
邊飾的形式多種多樣,描繪精細,這也是永樂年號款的重要特徵之一。
永樂初年,明代皇廷在jdz設定御器廠。
燒造的御器,是景鎮最早的官窯款。
永宣瓷器十分出名,之前陳文哲就涉獵過,他也收藏到了宣德時期的不少珍貴瓷器。
所以,對於這方面來說,這一次陳文哲反而不想研究的太深。
他反而對接下來的三個朝代,更加上心,因為這就是歷史上十分出名的一個空擋,也就是著名的空白期。
明正統、景泰、天順三朝,由於政治動盪、天災人禍等因素影響,導致了經濟的衰退。
而且從正統初即多次下令,“禁造官樣瓷器”。
故這一時期瓷器數量較少,被稱為陶瓷史上的“空白期”。
總的說來,此期器型主要還是瓶、罐、碗、杯、盤等幾類。
所用青料,仍有部分是“蘇青”。
青花髮色有的濃豔,與宣德器相近似,有的澹雅,與成化器較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