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弘治時期,器物早、中期大致與成化同,甚至比成化更纖巧柔和。

後期與正德器接近。

花葉紋細而密,梵文圖桉增多,龍紋纖細柔和,人物灑脫。

款識為六字、四字楷書款都有。

正德仍用國產料,前期用平等青,髮色灰藍。

晚期始用回青,有的暈散。

其器物的器型、胎質、釉質與弘治接近,氣泡密集。

深腹碗、帶座器等流行。

後期多見大器。

紋飾常見的有鳳穿花、魚藻、獅子繡球、庭園嬰戲、樹石欄杆、蓮託八寶等,繪畫較弘治的粗。

碗盤底心下蹋,碗出現雞心底。

器底多見窯紅、粘砂、跳刀痕等現象。

年款有四字和六字楷書款,個別用“造”字。

正德之後,就到了明晚期。

嘉靖、隆慶、萬曆三朝中,以嘉靖的時間最長,故此朝的器物髮色不盡相同。

早期的與正德器相近,髮色灰藍。

但此期獨具特色的是,使用回青料。

紋飾除傳統的仍流行外,道教色彩的紋飾大量增加。

如雲鶴、八仙、八卦、道家八寶等。

花組字為獨具特色的紋飾,此外還有嬰戲、高士、魚藻圖等。

嬰戲圖的娃娃頭,前額突出明顯。

胎、釉均是小器細、大器粗,大器較多。

八角形、四方形、六角形、上圓下方式葫蘆瓶等異型器多見。

朝珠盒為此朝獨特器型。

款識“制”、“造”均用,以“制”字居多。

器底心書“金錄大醮壇用”為祭祀用器。

還有東書堂、東蘿館等堂名款。

隆慶朝由於時間短,因而器物也少,大器、帶年款器則更少。

青料用回青,呈色穩定、純正,藍中泛紫,不像嘉靖器般紫得厲害。

紋飾與嘉靖朝相近,因以小件器為主,胎、釉較細膩。

多六角、八角等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