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款所用釉料,也不是所有的瓷器都是一樣。

款識的釉料,有時候和瓷器本身的釉料,也有不同的。

比如宣德的一些底款,所使用的鈷料,就不是髮色藍豔的如寶石一般的進口料,而是國產料。

原因是進口料暈散嚴重,不適宜寫字。

或者是出於節約成本的考慮,才使用更為常見的國產青料。

正德時期,繪畫用的料和寫款用的料也不一樣。

因為這一時期的原料種類,本身就特別多;

值得注意的是,正德時期瓷器底部,由於燒成氛圍不一致的原因,多呈現青中泛藍的現象。

所以,相應的底部款識的髮色也略有不同。

這些在彷制的過程當中,都需要注意。

而一些明顯的錯誤,肯定要極力避免。

這一點,看現在市場上的一些彷品,就知道都有哪些需要注意了。

後彷款的差異還是很大的,鑑定起來也不難。

還是那句話,想要彷古彷的好,必然要了解現在的彷品都有那些缺陷。

在一定程度之上,鑑定水平的高低,也決定了彷制瓷器的好壞。

鑑定一件瓷器,著眼點和依據,都是從幾方面來看。

不過是造型、紋飾、胎、釉、彩、款識,這六個方面。

這六個方面,每一點都蘊含著豐富的資訊。

其中,因為款識往往是區分使用者身份和地位,以及窯口性質的重要因素,所以特別重要。

尤其是官窯紀念款,更加重要,故而後彷者多從此方面入手。

他們會對底款,進行深度模彷。

但是,後彷的畢竟不是“原生態”的,總會蘊含有模彷者所處時代和社會的痕跡。

只要稍加細心,充分了解彷款的型別與特徵。

那麼,許多鑑定方面的難題就會迎刃而解。

後彷款的型別,主要分三種情況。

第一種是明朝中期彷前期,例如成化彷宣德款,這也是最早的官窯後彷款;

此外還有正德和嘉靖時期彷宣德與成化的款、萬曆彷成化款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