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窯器的款識有“大明隆慶年造”和“隆慶年造”兩種,不見“制”款;

民窯器款有“隆慶年造”或“制”四字款;

吉語款有萬福攸同、福壽康寧等,頌語款有富貴佳器等。

萬曆早期用回青,中晚期用石子青及浙料,多澹描青花。

紋飾除傳統的外,還流行錦地開光紋飾;

紋飾佈局繁密,主題不清,另外福祿壽字為紋飾的也多見。

瓶類較多見鏤空、套活環等工藝。

器型除傳統的外,新出現了壁瓶。

胎質較粗,釉白中泛青。

款識多見“大明萬曆年造”,也有“大明萬曆年制”、“萬曆年造”;

多偽託款,有宣德、成化、嘉靖的。

總的來說,工藝水平較前退步。

萬曆之後,就算明末,這以使其有兩朝,天啟和崇禎。

這一時期由於政治動盪,導致百業凋敝,陶瓷業也蕭條冷清。

天啟十九年以後,朝廷即無下令造官窯器。

因此天啟年款器甚少,以“大明天啟年制”為主,也有“天啟年制”款。

民窯器中各種圖記款、堂名款、吉語款、頌語款增多。

如玉堂佳器、萬福攸同等;

多偽託款,有永樂、宣德、成化、天順、正德、嘉靖等朝的,其中偽託天順款的惟有天啟。

紋飾仍以傳統紋飾為主,但道教內容的紋飾較萬曆時少,畫意粗率。

此期的紋飾較疏朗,生活氣息較重。

胎體厚重、胎質粗松、器形不規整、器底粘砂、塌底、跳刀痕等已成時代特徵。

崇禎無官款器,器型不多,以缽式爐多見。

此外還有碗、杯、瓶、花觚等。

青料有石子青、浙料等。

髮色粗者多暈散、精者穩定。

紋飾圖桉除傳統題材外,高士圖尤其多見。

嬰戲圖的小孩,頭大腳小,比例不諧調。

山水人物圖(高士圖)中秋草、括號雲、小太陽等為典型特色。

胎質粗疏,釉白中閃青,有的發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