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二十五章天下奇珍(第2/2頁)
章節報錯
釉下青花單線勾勒兩隻蝴蝶,徜徉於兩座山石間飛翔。
長吻以釉下青花顯現,翅膀填蜜蠟黃彩,身體填色如赤鐵之奼紫;
精絕者,圍繞牡丹和山石間流連忘返、翩翩飛舞之三蝶。
釉下青花顯長吻、眼、頭、身體,其它盡填赤鐵般奼紫;
視覺效果,三隻奼紫之蝶,盡奪眼球。
兩隻釉下青花勾勒澹描之蜜蜂,長吻、眼、頭。
前半身皆以釉下青花顯現,後半身填奼紫,顯豐腴甜蜜之色。
更為感嘆者,設色之畫師,山石上伸展之百合葉片,盡填凝膩之紅彩,與色如赤鐵之奼紫色對應,奼紫嫣紅者是也。
奼紫一色,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惟成化朝御窯所獨有。
此杯的捐獻者孫瀛洲先生,對奼紫的描述是:“燒造時差異的色疵”,“奼紫濃厚卻無光“。
過世的孫先生給後人留下了一個謎,好在孫瀛洲先生給故宮留下了鬥彩三秋杯。
上面的奼紫一色,就是最好的回答。
因此,孫先生的弟子耿寶昌先生,給奼紫一色做了非常好,亦非常到位的詮釋,即“色如赤鐵“。
所有到今天還在爭論,什麼是詫紫一色的所謂收藏者們,去故宮見了三秋杯,就不會再爭論了。
鬥彩三秋杯上的奼紫一色,就是標本。
所以,成化五彩上的“色如赤鐵“一色就是“奼紫“。
三秋杯的繪圖與色彩搭配,獨具匠心。
百合花、野菊、蘭草、萱草和山石,大面積用釉下青花顯現
成化青花為國產料“平等青“,呈色灰藍。
而成化朝釉下青花所呈雲朦狀,與百合花葉用凝膩紅彩填裝,串串連連、點點碎碎。
這與淺澹雲朦狀的幽藍山石構成反差,顯得分外耀目。
蹁躚蝴蝶、蜜蜂填奼紫、蜜蠟黃,尤其奼紫一色,與大面積澹雅之藍形成鮮明對比,更顯超凡脫俗,高貴典雅。
紋飾繪畫線條精準細膩,蝶兒、蜂兒,繪聲繪色,栩栩如生。
蜜蜂在飛,蝴蝶在舞,花兒在笑,蘭草在飄,動靜相連,鄉居野景,躍然杯上。
《詩經·王風·采葛有“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之說。
三秋,原指秋季的三個月或農曆九月。
後來,民間多作三年解,謂一日不見,猶如經歷了三個秋季。
其實,最能代表“三秋“的是,杯上所繪野菊和百合花都開在秋季,因此,此杯被稱作“三秋杯”。
此杯釉面泛青,肥厚滋潤,胎體細潤晶瑩,玲瓏剔透,質如美玉。
胎體在光線透視下,呈牙黃色。
碗底窄圈足露胎處,為淺澹“火石紅“。
杯底釉下青花雙方框線內書“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巧拙楷書款。
它整體呈朦朦狀,有釉泡如珠。
以上種種特徵,才讓這件成化鬥彩三秋杯,成為成化鬥彩之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