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二十六章薄如霓裳,妍麗無匹(第1/2頁)
章節報錯
三秋杯的器型,是從永樂朝瓷器中的名品“壓手杯”演變而來的。
這種杯子的整體造型,尤如倒扣之馬蹄,小巧玲瓏,甚是可愛。
胎壁薄如蛋殼,從內壁可隱隱透視外壁的紋飾和色彩。
釉子光亮瑩潤,積釉處泛出澹澹的似湖水般的藍色。
胎質堅實細密,足底露胎部泛出如炒米黃般的“湖米底”。
青花髮色澹雅純正,堆積處有少許的結晶斑現象。
紅彩如鴿血般的濃豔正紅,黃彩似雞油般的嬌黃,紫彩似磨砂般的啞光奼紫。
正應了孫瀛洲先生的鑑定口訣:“奼紫嫣紅紫無光”。
整個畫面佈局合理,疏密有致。
看似稚嫩的畫風中,卻透露出老辣嫻熟的高超技藝。
就這樣,一副美麗動人的秋天情景,活脫脫的躍然於杯上,彷彿呼之欲出,讓人愛不釋手。
翻開我們中國的歷史:漢高祖劉邦、唐太宗李世民、清代的康熙大帝。
這些有作為的明君,推動著歷史蓬勃的向前發展。
同時我們也發現一些政治上昏慵無能,但是藝術造詣卻很高的帝王。
五代南唐的李煜、北宋時期的徽宗、明代成化朝的憲宗。
明憲宗朱見深,是個文弱、迷信的皇帝。
他在政治上沒有任何的建樹,但是,在他在位的成化年間(14651487)景鎮御窯廠的瓷器,卻表現出令人矚目的藝術成就。
我國曆來是封建集權制的國度,作為熱愛藝術的憲宗,就能把政府作為藝術的贊助者和道引者。
他不惜經費、人力、物力大量的精燒瓷器。
因而在我國的陶瓷史上,樹立了新的典範。
特別是鬥彩的運用,將釉下彩與釉上彩,共同呈現畫面的技術,發揮到了極致。
勾勒點染,相得益彰。
所燒成的鬥彩瓷器,在當時及後世都享有最高的讚譽。
就是500年後的今天,成化鬥彩瓷器仍被公認為最典雅、稀罕、昂貴的瓷器。
所以,就算是到現在,只要是見過這一對三秋杯的,就一定會認為,它的價值遠遠高過雞缸杯。
這也是已故愛國收藏家孫瀛洲先生,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會用20根金條把它買下來的原因。
當年的二十跟金條,價值當年的二十座四合院。
那麼到現在,這種三秋杯價值幾何呢?
其實,三秋杯並不是只有兩隻,先前說的是國內只有兩隻。
在彎彎故宮博物院,也同樣的珍藏有一隻成化鬥彩三秋杯。
目前已知的,在全世界只發現了這三隻,其珍稀度可想而知。
當然,還有一些傳說當中的三秋杯。
比如“天華堂”所珍藏的一隻,如果那隻成化鬥彩三秋杯是真品的話,將是全世界所發現的第四隻。
只不過,不經官方證實,其他一切說是真品寶貝的,都有可能是假貨。
既然是假的,那就一定有人作假。
而有信心把贗品拿出來,堂而皇之的說是真品,這自信心就很足。
也間接證明,那件彷品做的有多麼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