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70萬刑徒之說,恐怕出於後人的誇大與附會。

當時商王朝的軍隊主力都在東方,能夠到牧野抵禦周人進攻的軍隊,應當不會非常多。

而周武王率領的伐殷之師,則是貨真價實的國際聯軍。

除了姬周部族的軍隊,還有長期與姬周部族聯姻的姜姓部族的軍隊,更有在此前已臣服於周的周邊小國的軍隊。

但是,某些史料表明,牧野之戰或許不只是西陝兵打敗了南河兵那麼簡單,這一仗中似乎還出現了“川軍”的身影。

《尚書·牧誓》記載,周武王歷數與他一同征伐殷商的國族。

其中有“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排在第二的就是“蜀”。

我們所熟悉的“蜀”,就是今天的川。

東晉時常璩著《華陽國志》也記載:“周武王伐封,實得巴蜀之師,著乎《尚書》”。

常璩所說的《尚書》,應當就是指《牧誓》這一篇。

如果說到三千年前的川省,人們的第一反應就是著名的三星堆文明。

當時的“川軍”,自然就是三星堆文明的軍隊。

歷史上極為著名的周武王,和考古上極為著名的三星堆文明,竟然有可能在牧野之戰中產生過如此緊密的聯絡,不得不說讓人心生遐想。

但是,遐想不能代替歷史。

如果我們仔細地考索,就會發現很多不合理之處。

其一,武王伐紂的時間。

“夏商周斷代工程”之中,這個時間定在公元前1046年。

這個時間雖然沒有得到所有學者的一致贊同,但距離歷史真實應當也是非常近的,至多不過一二年的差距。

而三星堆文明在商朝末年,就已經衰落,至武王伐紂之時已經基本消亡,二者在時間上很難產生關聯。

其二,一直到春秋時期,諸多史料都沒有出現過任何關於蜀地的記載。

只有零星關於巴的記載,但這個“巴”也與川渝相去甚遠,應當在今北湖省西部。

經過分封制數百年的發展和擴張,到春秋時期,華夏文化圈都基本沒能和蜀地發生聯絡。

在商周之際,遠未及全盛的周族,怎麼可能已經與蜀地的文明,組成聯軍了呢?

其三,蜀地納入華夏文化圈,是在戰國後期秦將司馬錯入蜀以後的事情。

在此之前,蜀地與中原雖有種種間接聯絡,但缺乏直接的溝通基本條件。

早期的蜀文化,基本是獨立於中原文化而自行發生的一種文明。

其文字、語言、習俗、政體均與中原迥異。

加之崇山隔絕,基本無法相互聯絡。

巴蜀文字至今沒有破解,三星堆文明的那些青銅重器,有何文化內涵,至今也是紛爭不休。

兩種文化間的隔閡與差異,可見一斑。

所謂周“三分天下有其二”,固然是得到了當時認識中的“天下”的大多數邦國的支援。

但當時的“天下”,好像並不包括真正的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