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隋唐時期的俳優俑,為何作出委屈的表情?

有人推測,他的面部表情或許是其表演時的一個瞬間,不過是為了逗樂觀眾。

像是這樣的陶俑還有,另外一件是陶俳優俑。

它的表情就更有意思了,如果看到了它,那就是:巴適得板!

同樣作為俳優陶像,這件陳列於川都博物館的陶俳優俑,展現出了另外一種情緒。

腆著大肚子的陶俑,坐在一圓形坐墊上。

他頭戴巾帽,著褲赤足。

上身袒露,聳肩,左手執鼓,右手握拳,作執槌擊鼓狀。

他右腳蹬踢,左腳蜷曲,仰面大笑,其誇張的面部表情和體態,令人捧腹。

不同於西陝彩繪陶縮脖俑,這座陶俳優俑的面部表情是向外綻放的。

他滿臉洋溢著笑意,彷彿在用四川話點贊“巴適得板”。

值得一提的是,東漢說唱俑中有兩個國家一級文物。

1957年出土於川都天回山的擊鼓說唱俑,現藏於華夏國家博物館;

1963年出土於郫都區的立式說唱俑,現在川省博物院的展廳裡與觀眾繼續擺著龍門陣。

它們的笑臉,傳遞出巴蜀人民的樂觀。

也許是一脈相傳,最早的三星堆也是古代巴蜀文明的產物。

這件三星堆陶豬,就是一隻憤怒的小豬。

有趣的文物除了人像表情之外,像銅奔馬一樣的動物,也能讓人不禁莞爾。

大如眼球的鼻孔,搭配肆意甩動的舌頭,好似脫韁的“戲精”,表情足以與銅奔馬相媲美。

可惜,眼前的這些都是彷品,就算是彷制的再好,它也不是真品啊!

看過了各種神獸,接下來但就是各種銅像。

這些銅像也各有各的特點,甚至是在現代人眼中,也各有各的有趣之處!

三星堆發現的青銅像還是不少的,而且都有各自的特點。

比如3號坑發掘的青銅人,這是在提取坑內的青銅大面具時發現的。

其頭戴冠帽的造型,讓人聯想到“羽扇綸巾”的諸葛亮。

4號坑出土的銅扭頭跪坐人像,人像呈跪坐姿態,身體略向左前方傾斜。

他的頭微頷並扭向身體右側,雙手呈半“合十”狀平舉於身體左前方。

兩膝貼地,雙腳前腳掌著地,後腳掌抬起。

但最吸引人的,當屬它“感人”的髮量和“高超”的髮型了。

這樣的青銅像並不是只有這一件,另外3號坑南部發現一件青銅站立人像。

人像不大,不超過20厘米高。

但他戴著尖頭冠、眼睛突起、面容誇張,整體造型和奧特曼有幾分相似。

當然,這些藝術品造型或許十分誇張,但是都還在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

其他的一些貌似正常的東西,卻又讓我們看著感覺十分怪異。

像是“陶三足炊器”,分為內外兩層,外層可以放水,下面生火受熱。

這是一個可以加熱的“小火鍋”,不愧是巴蜀地區的產物啊!

當然,這還不是最怪異的,要說三星堆怪異之最,肯定非青銅太陽輪莫屬。

這件文物,因其形狀酷似太陽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