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被盜,2009年,南河文物考古研究院,對位於AY市西高穴村南部的被盜東漢大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

而此時發掘出來了什麼呢?看看曹操的薄葬。

這座高陵墓平面為甲字形,坐西向東,是一座帶斜坡墓道的雙室磚券墓。

它規模宏大,結構複雜,主要由墓道、前後室和四個側室構成。

安陽高陵墓內裝飾簡單,未見壁畫。

考古發現墓葬被多次盜掘,破環嚴重。

但仍出土了一批金器、銀器、銅器、鐵器、玉器、骨器、漆器、瓷器、釉陶器、陶器、石器等文物。

據統計,出土可復原的遺物約400件。

這就是薄葬?相對於一位帝王,這絕對是薄葬,而且是薄的可憐。

如果說這麼一座古墓是真曹操墓,那麼其他疑冢呢?

曹操疑冢的相關資料很少見,甚至有所謂千年之謎曹操七十二疑冢之說被證偽,認為是假的。

因為從現存史料和考古發現來看,曹操並沒有秘葬,更未設疑冢。

他只不過是主張喪葬從簡,沒想到這“簡辦“了的喪事,反而給歷史平添了不少繁雜。

據《三國志》等史料記載,公元220年曹操卒於陽洛。

靈柩運到鄴城,葬在鄴城的西門豹祠以西丘陵中。

沒有封土建陵,沒有隨葬金玉器物,也沒有建設高大堅固的祭殿。

數百年後,墓葬簡單的曹操墓,就湮沒在歷史的陳跡之中了。

宋代以後曹操被視為奸雄,其墓址不詳也成了他奸詐的一個證明。

七十二疑冢等說法,在民間傳說和文學作品中廣為傳佈,不少人信以為真。

至於是不是真的,這個很難判定,但是現在很多人公認,就是認為是假的。

從現存的史料看,曹操對自己墓葬的安排,得到了認真的落實。

曹操七十二疑冢,自此起始傳天下。

這個傳說能讓人相信,更是因為確實有眾多墓冢小山似的羅列於漳河兩岸。

即所謂“漳河累累漳水頭,如山七十二高丘”。

曹操墓七十二疑冢的說法,在宋代以後進一步強化。

宋代後期,宋金對峙,宋朝出於政治需要,以蜀漢自居,謾罵金朝為奪權竊國的曹魏。

金朝乾脆就以曹魏為正統,推崇曹操,每年到陵上祭祀曹操。

但因曹操陵在地面上,已經難以辨認。

於是,金人也就將錯就錯,就以七十二冢為曹操的墓葬祭奠之。

到了元代,人們對軟弱慘遭滅亡的宋王朝,既同情又懷念。

同時對元朝異族統治極度不滿,於是借古諷今,更加醜化曹操的形象。

元末羅貫中寫《三國志通俗演義》時,也是秉承了這種思想。

清代毛宗崗,根據陶宗儀的《輟耕錄》等資料,在《三國志通俗演義》中加入了“又遺命於彰德府講武城外,設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後人知吾葬處,恐為人所發掘故也’”的句子來。

從此以後,漳河岸邊的北朝墓地,也就被傳成了曹操的七十二疑冢了。

曹操墓本不是謎,但從宋代起就無人知道曹操墓所在,並有了設七十二疑冢的傳說。

後來經過《三國演義》等的宣揚,曹操墓就成了個婦孺皆知的千古之謎。